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呢
日系车和德系车的安全性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德系车钢板厚实更耐撞,有人认为日系车更能够保证乘员安全。究竟哪种结论才正确的呢?首先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应该说的是追尾。如果是两辆车对向相撞,那么对不起,全军覆没。如果是是日系车追尾德系车对比德系车追尾日系车,除了丰田新TNGA架构的车型,其他都是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路货。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德系车钢板厚实更耐撞。很多人买车时候都是三部曲,敲钢板按机盖听关门声,这真的能够判断一辆车的安全性吗?很多辛辛苦苦做汽车安全性测试的工程师要哭晕在厕所了。下面是欧系车和日系车的钢板厚度调查表,足以证明德系车并非钢板更厚,日系车钢板更薄不过是竞争对手的宣传手段而已。
还有一种传言是日系车相比德系车偷工减料重量更轻,我们看看真实数据。
飞度的整备质量:1.5L低配1058kg、1.5L高配1110kg
POLO的整备质量:1.5L低配1070kg、1.5L高配1110kg
迈腾的整备质量:1.4T低配1440kg,2.0T低配1540kg,2.0T高配1550kg
帕萨特整备质量:1.4T低配1455kg,2.0T低配1575kg,2.0T高配1595kg
雅阁整备质量:1.5T低配1437kg,1.5T高配1519kg
凯美瑞整备质量:2.0L低配1530kg,2.0L高配1550kg,2.5L低配1585kg,2.5高配1610kg
还需要对比吗?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日系车并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重量更轻。除此之外,凯美瑞要比同级别的车型重量更重,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高速上的追尾事故,德系车和日系车谁更占优。其实低速碰撞德系车占优,高速碰撞半斤八两,丰田全新TNGA平台鹤立鸡群。
参考下图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最后一栏是碰撞维修经济性跟消费者没多大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丰田全新TNGA平台下的凯美瑞、奕泽表现都不错名列前茅,领克01本田雅阁表现也不错。而一般被认为皮实耐撞的迈腾、途观L表现都一般,甚至在碰撞测试中A柱和B柱都被撞断,驾驶舱被严重侵入。
这是因为高速碰撞的时候,仅仅1mm厚的钢板,就跟你家用的不锈钢勺子差不多厚,在事故发生时候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什么才真正能够保住你一条命?一是高强度的车身框架,保证乘员舱不受到太多侵入;二是吸能设计吸收冲击的力量,让传递到乘员舱的碰撞冲击尽可能的小。而丰田TNGA平台下的新车更高强度的车身框架使得这些车型的安全性更高。
最后,有人说中保研测试只是特定部位的测试,不能模拟真实事故。那么我想问,开卷考试都考不好的人,还指望他闭卷考试得高分吗?告诉你我们要测试这个部位,他都没有加强安全性,你还指望他在其他地方偷偷给你更安全的材料,车企都是活雷锋?再说了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不就是我们日常所面临最多的事故类型吗?如果质疑中保研权威性的请百度中保研背景,再问下自己如果你是保险公司你会跟你家的保费过不去吗?如果是,那你真败家。
二、德国的足球是什么风格
1、其实德国是世界足坛少有的拥有自己鲜明风格的足球强国。
2、因为笔者看球比较晚,所以不谈90年之前的,只谈90年至今的德国足球风格。
3、克林斯曼之前的德国足球风格——坚强稳定
4、在克林斯曼做德国主教练之前,德国足球因为人才断档,导致顶级球星数量不多,哈斯勒,克林斯曼,比埃尔霍夫,卡恩,巴拉克,马特乌斯,绍尔,诺伊维尔等球星。而且要注意哦,这些球星很多都不是同一年代的,因此,看起来这么多球星,其实从90年到2012年左右,德国一直没有什么顶级球星支撑,96年欧洲杯几乎是德国队最后的光荣。此后德国就开始了铁血支撑战术年代,早期的马特乌斯,后期的巴拉克加卡恩。德国队的战术就是中后场堆积一大堆中老年人,用自己的身体去参与防守肉搏,中前场放两个速度快,技术好的年轻人去冲刺,博一把抢点或者头球硬砸的机会,因此德国的头球大师一直不缺,从克林斯曼到比埃尔霍夫,再到克洛泽。同时,德国的防守虽然以老人为主,但防守质量却相当不差,因此经常可以把比赛拖入点球大战,用点球大战来击败对手。当时的各大世界强国不但害怕德国的反击头球,更怕被德国队带入点球大战,因为德国队的点球成功率实在太稳定,太高了。
5、克林斯曼之后的德国足球风格——放弃高空优势,主打中场控制
6、自从克林斯曼成为德国队主教练后,就对德国的传统反击头球打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后勒夫也将这一理念一直延续下去。具体的做法为将巴拉克放逐,引入新的年轻球员,施魏因施泰格、格策、波多尔斯基,厄齐尔,穆勒,拉姆,克罗斯。这些年轻球员基本都具有优秀的传控技巧,清醒的头脑,完全可以满足克林斯曼和勒夫要求的技术流,地面流打法。同时德国在这一时期,优秀的中场球员井喷,在很多情况下,德国甚至能够排出无锋阵的打法,用跑位诡异的穆勒担任中锋,伺机在禁区内进行抢点。
7、尽管这一战术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巴西世界杯上,甚至打了技术流的祖师爷巴西7比1,但在后期,由于德国战术的限制,德国的头球功力反而没有了,遇到龟缩防守的球队,德国队缺少一柄攻城锤,战绩也从此直线下降。
8、德国的总体风格一向是偏重稳重和整体推进,但在克林斯曼和勒夫的改革下,开始转向了技术流打法。但德国的国民性在这里,未来德国必将继续走向差异化,继续走回自己注重整体推进的打法,毕竟这样的打法在很长时间已经证实了是适合并且能够取得胜利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