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德国进攻苏联全过程
1、全过程是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
2、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3、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9日0点30分,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4、这场战争使苏联彻底摧毁了西部强大的纳粹德国。此后,联邦德国至苏联之间的地区成为苏占区,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二、德国足球现在打的传控,以前德国是什么打法
我82年看球,没见过的不好说,以前的德国队在欧洲范围内有几大优势:心理素质,基本上熬到罚点球,很少输,门将:从舒马赫开始看到现在的诺伊尔,基本上都有顶级门将把关,中卫,身体强壮,制空能力强,边后卫,中规中矩,防守第一,不过也会有布雷默,拉姆这样的一流高手,后腰,自由人,德国人在这个位置上有的传统组织能力,通常都会有攻防一体的明星球员,前锋,穆勒之后很少有进球如麻的高手,拿拜仁来说,那么多年,基本上靠引进外籍射手保持进球率,但是德国射手有着稳定的输出,很少会失常,德国传统踢法,后防稳固,中场压迫和得分能力强,攻防节奏出色,最大的优势是落后时的反击能力,这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就是不屈不饶,跌倒了,爬起来比谁都快……
三、德军进攻法国全过程
德国为进攻法国,在在德法边界的北、中、南准备了B、A、C三个集团军,B集团军共29.5个师,向低地国家推进并吸引北部盟军进入口袋;C集团军共18个师,防止法军向东进攻,并盯住马奇诺防线;A集团军共45.5个师,从中路进攻法国,是主攻。1940年5月10日凌晨,A、B集团军同时发动攻击,C集团军也对马奇诺防线发动佯攻。在空军的协同攻击下,A集团军长驱直入,与C集团军夹击马奇诺防线。6月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四、现代足球注重防守还是进攻
1、注重防守,但不意味着削减进攻,在防守没有漏洞,都做好的前提下,再发动有威胁的进攻。自己的阵地稳固住了,才能去打别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丢球,可以为后面的进攻赢球做好铺垫。
2、本次世预赛菲律宾逼平中国队,即采取了541防守阵容,摆出了铁桶阵,使得中国队无可奈何,无法找到切入点。并且差点被菲律宾偷袭。
3、著名的意大利足球,更是将防守演绎的淋淋尽致,2006年世界杯夺冠,则采取了451阵容,强大的中后场坚不可摧,最终将比赛拖入点球大战而夺冠,并且整个世界杯赛程正赛他们紧丢两球。
4、由此可看,防守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了防守,进攻才能有序的展开,做到游刃有余。
五、二战时德军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世界将会怎样呢
并不会这么样。地球还在转动,希特勒和斯大林还在死磕!
1941年10月到1942年4月,德国法西斯和苏联军队在莫斯科周边进行了残酷的拉锯战,此战苏联以伤亡近200万军队的代价,消灭德军50多万人,迫使德军后退数百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英等昔日的对手对苏联刮目相看,随后美国的军援源源不断地运进苏联,苏联获得了艰难重生的宝贵时机,为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而苏联也通过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战争信心。最重要的是,此战让苏联避免了更大的国土沦陷,为苏联工业在敌后的重建以及保持战略纵深意义重大!
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意义非同凡响。那么,如果莫斯科保卫战没有取得胜利,德军如愿攻陷了莫斯科,世界将会是什么走向呢?静夜史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谓法西斯消灭苏联一统天下的构想,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德国的前身,是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普鲁士三战定乾坤,俾斯麦只用三次战役,就完成了驱逐奥地利、压制丹麦、暴打法国的目的。
对于德国而言,因为国家面积小,人口较少,因此对于战争的理解就变成了用几次关键战役取得整个战争胜利的“速战”思维,这种思维逐渐演变成希特勒的闪击战。
希特勒闪击战的精髓,就是以优势兵力对敌人发动排山倒海的攻势,使其迅速被击溃进而投降。
德国的盟友日本也是这样,在1905年对马海战中击败沙俄迫使沙俄投降后,日本就迷信一战定乾坤,所以后来发动了对珍珠港的偷袭,企图迫使伤亡惨重的美国和自己谈判。
由此可见,这种思维的产生和小国寡民的客观事实分不开。
但是,从一战开始,战争的性质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战术战变成了战略战!
也就是说,德国和日本虽然前期很强,能够取得前期战争的胜利,但是在总体战略上,德国和日本并没有取胜。此时的战争,早已经不是几场关键战役就能搞定大局的时候了。
所以即使莫斯科被攻陷,只要斯大林不投降,苏联就会一直抵抗。而德国要想取得消灭苏联的最后胜利,就需要不断取得胜利,最后彻底占领苏联国土,消灭斯大林集团。
而这,希特勒是办不到的!事实上,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就已经显出强弩之末的意思了。而莫斯科的身后,还有至少6000公里的直线距离要走!
希特勒发动莫斯科保卫战是没有错误的,错就错在他认为只要占领了莫斯科,就会摧毁苏联的士气,从而迫使苏联投降。然而,在苏联强大的宣传下,斯大林才是士气的核心,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斯大林还想过最坏的情况就是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所以即使希特勒占领了莫斯科,也无济于事。所以,最后惨败的结局,希特勒无法改变,只不过是时间久一点而已。
2、苏德战争本质是两大阵营的较量
苏德战争,是整个二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是二战的组成部分,那么苏德战争就不简简单单是苏德两国较量这么简单。
在德国阵营,有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等仆从国,以及超过100万的苏奸军队。
而在苏联一方,除了苏联,还有美英的军事援助,莫斯科保卫战前主要是英国的援助。
另外,在莫斯科战役的同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战争泥潭,从此美国和法西斯,包括德国正式成为敌对国。
德国闪击苏联前,德国空军还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和英国空军交战,所以苏联对德军的牵制对于英国而言至关重要,丘吉尔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了对苏联的军事援助。
美国虽然没有在莫斯科之战前大规模军事援助苏联,但是作为和英国同穿一条裤子的国家,美国迟早会对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援助。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威胁和牵制了大量的关东军,这对于减轻美国在太平洋的压力左右巨大,所以对苏联大规模援助是迟早的事情!
在莫斯科战役前,美国基本处于观望的状态,因为美国不想做赔本买卖,如果大规模援助苏联而苏联还是丢掉了莫斯科甚至亡国,那美国就亏大了。
所以美国直到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看到了苏联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巨大作用,所以才开始了对苏联的大规模军援!
因为是两个阵营的较量,以全球为战场,所以一个莫斯科的得失对于整个全球的战争而言虽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
因此,即使德国拿下莫斯科,拿下列宁格勒,拿下斯大林格勒,最后德军还是会输,而且因为深入苏联距离太长,德军后勤补给不力,会输得更惨!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