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足球战斗意志怎么样 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119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法国足球战斗意志怎么样 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2. 法国为什么会输掉普法战争
  3. 法国国王的情妇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一、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实际上,法军一直都是欧洲大陆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而且并不是现代和近代才是这样,古代也是如此。

即便在当今的世界,法军仍然是排行靠前的军事力量,也是全世界极少数维持自研自造军事体系的国家。

很多人认为法军弱,主要是因为法国在普法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战败。

但是,普法战争的失败主要是法军过于轻敌,轻视了被他当作欧洲二流军事国家的普鲁士。

当时普鲁士刚刚吞并了很多小国,实力有很大增强,无能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却用以前的眼光判断,认为普鲁士绝对不是法国的对手。

结果法军仓促迎战,指挥混乱,装备低劣,士气低下,连盟友都没有,才被普鲁士彻底击溃。

而此次普鲁士也是倾全国之力作战,打败了吊儿郎当的法军。

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能说是法军自己惨败,强大的英军其实也在法国战役中惨败。只有英法联军失败这么惨,并不是说法国军事实力不行。实际上,法国战役正面硬拼,法军并没有明显不是对手,包括德军引以为自豪的装甲部队,也不强于法国坦克。

英法联军之所以惨败,主要是以传统步兵战争的思维作战,结果被德军用先进的闪电战理念,用装甲兵团冲击打败。

此战失败以后,英国痛定思痛,随后就有对付闪电战的方法。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不适应德军的闪电战,被装甲兵团冲击得几乎全军崩溃,短时间内伤亡几百万人。

但是苏联领土足够辽阔,具有回旋的余地,初期的失败还能挽回。

可惜法国没有机会,因为他的领土面积不大,根本没有持久作战条件,被德军用了不到1个月就占领全境了。

其实,法军对外战争的胜率还是很高的。

法国学者认为,自1870年以来,法国直接卷入了62场战争。这些战争涵盖了从二战等重大全球性冲突到曼丁哥战争等小型殖民征服的方方面面。在这62场战争中,法国在其中6场中被标记为失败者,这表明法国在过去150年的军事冲突中的战败率为9.6%。

自然,这是法国学者将小冲突当作战争来计算。

其实,二战以后法国还有不少大败仗,比如法越战争被越南打败,阿尔及利亚战争被阿尔及利亚打败。

客观来说,法国当时同英国一样全球收缩,放弃了世界各地难以控制的殖民地,这两次大败也可以理解,更别说还涉及连美国也搞不定的民族战争。

总体来说,法军对外作战的胜率还是比较高的,至少不低于其他欧洲军事强国。

说起来,大家认为很强的德国,一战二战都战败了。

俄罗斯历史上更是输得多赢得少,近代的日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战败了,也就是苏联时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惨胜而已。

法军虽然并不是顶尖强悍的军队,但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弱,也是一支劲旅。

二、法国为什么会输掉普法战争

1、普法战争是一场由普鲁士蓄谋刺激法国,而法国受不了挑衅主动宣战,双方在战前都自信满满,结果却是法国被普鲁士被吊打的战争。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虽然是一边倒式的战争,但是法国并不弱,只能说普鲁士太逆天了。

2、普法战争之前,法国人非常自负。法国的激进民族主义分子认为捏死普鲁士就跟捏死蚂蚁一样,当然了,法兰西人自负也是有资本的。因为就在与普鲁士开战的前十几年,法国连续打赢了两场欧陆霸权争霸战:

3、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联合英国痛殴当时的欧陆霸主沙俄;

4、1859年帮助意大利打赢了奥地利帝国,赢得了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5、在这两场战争中,法军表现出了一支高度职业化军队应有的表现:擅长打局部战争,火炮的威力优于对手,战术比俄奥更合理;并且战争理念更先进,比如法军普遍配备无线电报和战地医院、将铁路运输、统一校表进攻等先进理念融入战争。不恭维的说,这一阶段的法国陆军与英军水平持平,在欧洲大陆是要高出沙俄和奥地利一个档次的。

6、除了陆军之外,法国的工业化水平在当时欧洲大陆也是最高的。尽管跟英国有差距,但是比欧陆国家的水平要高。法国当时的社会工业化程度、政权的组织能力、对基层控制力(动员青壮年入伍和征税)、军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等,都处在欧洲领先水平。

7、前面吹了那么多法国的优势,下面再来说普鲁士。普鲁士之所以能在普法战争中可以吊打法国,是因为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吸取了法国的优势,还在法国的基础之上又有进化。

8、比如说法军的大炮厉害,轰的沙俄和奥地利很惨。普鲁士的钢制克虏伯大炮更狠,直接把法军轰懵逼了(克虏伯炮比法国拿破仑炮的射速快两倍,射程远三倍)。法国人的火炮其实已经很厉害了,只不过普鲁士的炮要更高一个层次。

9、再比如法军擅长用铁路运兵,克里米亚战争中就打的骡马运兵的沙俄一脸懵逼。但是普鲁士玩的比法国更溜。战争爆发后,法军在一个月内将二十四万人运到了普法边界,然而普鲁士是三十七万人。法国不算差,只是普鲁士更优秀。

10、还比如战争潜力,法军是高度职业化的近代陆军,兵力和素质都很高。但是普鲁士针对法国的这一特点,建立了预备役制度。使得普鲁士的常规武装虽然不如法国,但是打起仗来,动员百万有经验的士兵入伍根本不是问题。后来普法战争中,普军随时都能保证两倍兵力痛打法军。(法国也可以临时动员百万人入伍,但是素质不行)

11、还有参谋部制度,其实法国的参谋部的雏形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1795年贝尔蒂埃正式成立了参谋部)。但是后来法国人貌似忘记了自己的这项发明,反倒是普鲁士在其基础之上发扬光大,普军的参谋部用严谨的战前规划打的法军一脸茫然。

12、像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悲剧后来又多次上演,比如法国人提出了装甲兵突袭的战术,结果法国高层嗤之以鼻,这一战术传到德国后被发扬光大,经过多次修改后,变成了二战期间著名的闪电战术。

13、上面说的都是细节,普鲁士真正能在战争中吊打法国的原因,其实在于两个方面:国力几乎持平以及双方在战前的态度差异。

14、先说国力,普法战争名义上是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争是北德联盟与法国的战争。不管法国人认可不认可,统一以后的北德联盟,其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跟欧洲霸主法国持平了。并且在某些方面,比如煤矿开采量超过了法国。而煤炭恰恰是工业化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15、除了工业化水平之外,人口方面普鲁士也赶上了法国。在十八世纪以前,法国一直是欧洲人口最多(如果不算哈布斯堡王朝这种多国联合体的话),到了十九世纪才被沙俄赶超,但仍然在欧洲排第二。然而统一后的北德联盟,直接就把法国给赶超了。在那个年代,人口就意味生产力,法国的人口不占优势了,经济被赶超只是时间问题。

16、到了普法战争爆发的那一年,北德意志在钢产量、人口方面都超过了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的一个与法国旗鼓相当的势力——而且德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法国。

17、普鲁士在经济和人口赶上法国,这对于法国来说是很严酷的现实。但是法国却没有意识到这点,没有将普鲁士视为与自己对等的对手。这就很严重了!相比于默然的法国,普鲁士却是摩拳擦掌,早就做好了与法国的这一战。

18、首先是战略方面,法国人认为,普法战争就是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欧洲诸多列强以及德意志部分邦国一定会支持自己;然而普鲁士早就搞定了法国人的盟友,不仅拉拢了能够拉拢的德意志联邦对它的支持,还打通了英国、意大利、俄国这些列强的关系。当时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联络下,英国人临时反水,法国太过高调了,英国想让普鲁士教训一下法国。至于奥地利和沙俄,他们先前被法国暴揍过,也乐于看到普鲁士收拾收拾法国人。最后是搞笑的意大利,他们一贯的墙头草。结果普法战争便变成了德法战争。整个德意志民族,除了奥地利外,都参与了暴揍法国的行动。包括一向跟普鲁士不和的南德联盟也参加了战争。

19、其次是战术层面。法军虽然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四大洲。但是在法军的体制中,除了近卫军外,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也就是没有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机构。全靠战前临时编组,协调能力很差。并且法国在战前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仓促制定的计划存在很多漏洞。相比于法国,普鲁士就严谨的多了。普军参谋总长老毛奇将军将法军的行动预测到了一个非常详细的程度,他连法军的主攻方向和动用兵力都算的一清二楚,保证了普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法军进行打击。

20、备注:毛奇预料,法军会首先发起进攻,而且进攻方向一定是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并且毛奇还根据法国铁路的情况,计算出了斯特拉斯堡的铁路没有能力集结法军的全部主力,至少有十五万人的法军要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点的梅斯下车集结。而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中间有一座孚日山脉,这等于法军的主力被分开成两部分了。普军只要判明了法军进攻方向和兵力,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分成两部的法军分而击之,然后再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法军的主力,并占领巴黎。

21、普鲁士的胜利,直观表现有四点:战争计划周密;兵员充足;动员、集结迅速;重武器装备优于法军。战争开始后,法军果然按照普军参谋部的规划行动,正好落入了普军的陷阱。普军依靠预备役制度和铁路优势,迅速向前线投入两倍于法军的兵力,并利用大炮的优势,打的法军节节败退。

22、而法国方面则因为战前规划稀烂,战争开始后又一再修改,甚至连远在巴黎的皇后都可以遥控前线,导致法军始终被动挨打。法军本来有机会可以撤到后方继续抵抗,与普鲁士打消耗战。但架不住猪脑子一般的高层的瞎指挥,前怕狼后怕虎,最后导致素质很高的法国常备陆军变成了牺牲品。

23、当然了,最关键的是普鲁士国力提升,北德联盟的经济追上了法国。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做保障,为德意志联军战胜法国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这一点,普军即使再善战,毛奇的规划做的再好,法军高层再轻敌,这场战争也不会打成一边倒式的结局。

24、至于普鲁士在拿下巴黎后为什么不乘机灭掉法国,这个道理很简单。普鲁士并没有灭掉法国的计划,俾斯麦的目的是打败法国,寻求德意志的统一(除奥地利),灭掉法国并不在普鲁士的计划中。另外欧洲其它大国也不允许普鲁士灭掉法国,比如奥地利,弗兰茨皇帝乐于普鲁士和法国狗咬狗,但是如果法国惨败,谁能保障普鲁士不会调转枪口打奥地利?事实上战争期间,普鲁士在奥地利方向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就是为了防御奥地利可能会出兵干涉。

25、再就是英国,虽然英国人希望普鲁士能教训一下法国,但也仅仅是教训。如果让普鲁士吞并了法国,欧洲又会出现一个类似拿破仑帝国的对手,这是英国人不愿意看到的。而以德意志当时的实力,还惹不起英国。

26、不过当时普鲁士的一些狂热分子还是对法国下了死手(包括俾斯麦),不仅让法国赔了五十亿法郎,还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下成功的激怒了法国人!尽管俾斯麦后来极力的想缓解法德关系,但是法国的民族主义者始终不买账。后来俾斯麦认识到法德之间已经无法调和,就转而谋求德意志、奥匈帝国、沙俄的三皇同盟,争取德国在与法国决战时,不至于双线作战。结果傲慢的威廉二世推翻了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激怒了沙俄沙皇。而法国人又用金钱攻势收买了沙俄。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拖垮了德国,报了普法战争的一箭之仇。

三、法国国王的情妇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1、法国受宗教影响奉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即使是国王也只有一个合法老婆。

2、在法国历史上,国王的婚姻是用于联姻,结政治盟友的,所以法国王后通常是在欧洲王室内部产生。王后的相貌、品格、兴趣什么的都不重要,她的作用是尽快和国王生下王位继承人。

3、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津斯卡是波兰公主,长相平平,但是没关系,国王需要的是她的子宫,并不是她的脸。结婚10年间,她一共为路易十五生了10个孩子,可谓超额完成了替国王生孩子的任务。

4、(下图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

5、法国皇帝拿破仑非常爱约瑟芬皇后,但他在约瑟芬生不出孩子时,仍然选择了和她离婚,另娶了奥地利皇室的玛丽-路易斯去给他生儿子。

6、从人类的劣根性上来说,权势、金钱和地位都是男人的春药,掌握了这些资源的男性无形中就比别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对于国王和贵族来说,这种选择权意味着光明正大搞情妇的权力。

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王的情妇相当于中国皇帝的妃子。妃子不止一个,情妇们也有一大堆。

8、情妇们会为国王争宠,追名逐利给自己捞好处,而国王也会为了讨好情妇,而主动给她们加封、赏赐和给予各种特权。失宠了的情妇会被夺回一切赏赐,甚至还被流放,就如同宫斗失败的妃嫔被打入冷宫。有时候,为了争夺国王的宠爱,即使是亲姐妹也斗得死去活来。这种做法在古今中外的宫廷斗争里屡见不鲜。

9、路易十五的首任情妇梅里夫人当时偶然带自己的妹妹望提米勒夫人去觐见了国王,结果国王对望提米勒一见钟情,火速抛弃了梅里夫人。然后风水轮流转,望提米勒夫人在生下路易十五的私生子时难产死去,她的妹妹图内勒夫人立刻见缝插针补上空缺。

10、图内勒夫人可不是虚有其表的绣花枕头,她为自己争取到了公爵夫人的头衔、位于凡尔赛的高级寓所、上不封顶的生活津贴、公开怀孕的资格以及后代身份合法化等特权。更可气的是,她还要求路易十五流放了自己失宠的姐姐梅里夫人——那可是她的亲姐姐啊,说流放就流放了。

11、这和皇贵妃形同“副后”的待遇是一模一样的,而且还都是合法的。为了这个首席情妇的职位,国王的情妇们斗得死去活来,诬陷、下毒、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12、(下图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玛丽王后,号称断头王后)

13、法国国王有数量庞大的情妇,产生了不少私生子,这些私生子有的被国王承认,赐予了爵位,有的不被国王承认——关键看情妇们的手段是否高明了。

14、但是,无论情妇手段如何逆天,始终无法染指法国的王位继承权。因为法国还奉行严格的萨利克法,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私生子也没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UG体育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