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一、贵州人在古代是什么人士
贵州人古称"苗疆"人,一般认为,最早的土著居民是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仡佬族等民族。汉族被称为"客家",即外迁来的人口。明代以前,贵州主要是各少数民族相互交错,总的特点是"夷多汉少",汉移民多被夷化,13世纪以后,特别是自明清以来,汉族人口大规模迁入贵州,逐渐形成"汉多夷少"的状况,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至清代中期贵州几乎所有地方都有汉民。
二、古代江西人迁移贵州是怎么回事
1、《古代江西人迁移贵卅:湖广滇四川,两江滇云贵,是明朝征南,填南,移民就宽乡的重大举措,即国策》
2、一三六八年,明王朝朱元璋在江西击败军阀陈友谅,在苏浙击败另一个军阀张士诚后,就在建业(南京)宣布立国,改金陵为应天府。宣布国号为大明洪武朝。
3、洪武朝虽然立国了,但不等于扫荡元朝和平定各地军阀的割据战争已经结束。在北方,逃出元大都到北京昌平的元顺帝还在反抗,在西南方,云南梁王仍在北面称臣。
4、为了扫荡元朝残余势力,明朝派出大将徐达常玉春进兵山海关的山西一带,按下不表。在西北和大西南,也派出了傅友德,蓝玉等武将进击秦岭和四川,也按下不表。
5、单表云贵。十三世纪時,贵卅是沒有行省建制的。全国十三个行省中,湖南和贵卅东南部两广部份地区,称湖广,云南和贵卅中南部部分地区,统称云贵,贵卅北部则归四川管辖。
6、明朝立国后,朝庭一直想凭招降的方式和平解决重庆夏国明升政权的武装割据,和云南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向北方残元皇室称臣不降的顽固问题。但是,明政府的南向政策均遭拒绝。
7、于是一三七一年,朱元璋先派两支军队分别从湖广边界和秦岭,向云贵和四川作试探性的侦察进攻,向云贵进攻的明朝军队由大将汤和率领,曾一度打到今天贵卅安顺的鲍家屯。
8、而从秦岭进攻四川的明军,则由傅友德率领也曾一度打进到诸葛亮六出祁山一带的大散关一带,差点进入阳平关拿下了成都。可是由于刚刚立国,明朝需要時间灰复经济,沒有再打。
9、一三八一年后,经过立国十四年的忍耐,重庆明升的夏政权,云南小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不但拒绝投降,特别是梁王还一次又一次斩杀明朝使者,还策划叛乱,战争不可避免了。
10、为了消灭重庆的夏政权,铲除残元在云贵的统治,明朝决定组识三十万大军,发起远征四川和云贵的征南战役。主力二十五人由傅友德蓝玉沐英冯胜和顾城统帅,取道湖广直击贵州。
11、偏师五方人由胡海洋统领,从川东攻击重庆然后分进合击,从卢卅,毕节,永宁绕道云南后方,实行大纵深,大穿插,大突袭的战略指向与傅友德的主力大军合围歼梁王,一战定鼎。
12、战役发起后,明军的两路大军红衣大炮正面开路,铁流滾滚,重庆明升的夏政权先被摧毁伪国主被俘。云贵方面的战事也是摧枯拉朽,打到普定府(今天安顺)才遇微弱抵抗。
13、占领安顺后,明军为休整队伍,补给物资,稍事息兵,得知偏师胡海洋部已从四川入滇,堵住了梁王的后逃之路,傅友德,篮玉,沐英和冯胜立即统领大军进到大理一带围攻梁王。
14、由于不是该文主要话题,关于征南大战的过程不必细说。只交待会战开始,残元的防御就被全线打垮,梁王一看大势已去,便携全家逃往昆明,然后举族投溺滇池而死。
15、至此,征南战事宣告结束,被元朝统治九十余年的云贵川西南夷人生话的地方,正式并入明朝的彊域和版图。下一步,便是怎样以明中央政府的策令,经略四川和云贵了。
16、收伏四川,平定云南的征南战事一结束,傅友德一方面从昆明向朝庭飞马报捷,一面请示如何班师。通过朝议,刘伯温向朱元璋献计,说古西南夷民历史上总是屡服屡叛,建议驻军。
17、于是朝庭诏令,除傅友德,蓝玉,冯胜等主要将领回朝复命外,沐英留下镇守云南,顾城将军镇守黔中。而征南的二十几万大军,就不用回朝了,留在黔中屯田驻守。
18、于是,征南军队就由济宁侯(后为镇远侯)顾城统帅,在贵卅普定府(今安顺)一带驻扎下来,展开军事屯田。为了配合屯垦军队开发西南边彊,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了下列国策。
19、第一,军队实行寓兵于农政策,战時打仗,无仗可打時,就地垦荒给食。第二,为了防止士兵因不服边疆苦寒,发生逃亡事件,军队实行正军和军余制度,实行连坐法管理。
20、那么什么是正军,副军和军余呢?即是,屯垦戌边的军队,正军如果战死,由副军充役,而副军战死呢,再由军余顶丁。就是说,正军如果逃亡,就要由正军的兄弟顶替,兄弟如果战死或逃跑,那就从正军和副军的同族人顶丁。
21、为了让屯田的将士有家室相依,手足牵连的思想,不至因怀念家乡造成身心不稳,明朝政府还规定,每个将士,允许有四个家人迁离故乡随军团聚。凡来协助兵士垦荒的家丁,由政府分给田亩,发放耕牛种子和农具助其生产。
22、而垦荒所产的谷物,按四六分成,即年头生产的粮食,以十担为计,上交四成给卫所,六成屯军和家属自留为食。这样的政策之下,如果士兵还逃亡,不论跑哪里,一旦抓获,永远流放新疆,不得赦免。
23、残酷无情的大明律,就这样把贵卅安顺的屯田大军,组成了一个准军事的农奴制。从此明朝的几十万国防军,加上每个人带来的四口家眷就变成了百万之众。这便是明朝的军事移民。
24、接下来,为了开发云贵苗彊,造桥修路,引进江南先进的农耕技术,配合军队筑要塞,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朝庭又动员了各种工匠如铁匠,石匠,木匠,铜匠,金银匠等等有手艺的人,前来垦荒的地区为军队服务?
25、最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开发西南边疆大规模的移民就宽乡政策就相继出台了。耕山处处皆凭火,出入无人不带刀。这是明代诗人江盈科形容当時贵卅刀耕火种的落后写照。而平定云贵后,苗民土著的口号是:驱逐汉人,夺回苗田。可见,西南的形势并不稳定。
26、史载,据傅友德第一次统领大军征服云贵后的十数年间,贵卅苗民曾发动过多次反抗明军占领西南夷的反叛行动,他们攻城掠地,围困明朝政府的卫所。消息报到京师,傅友德又两次亲赴云贵组织镇压。
27、看来,不对云贵进行改土归流,对少数民族进行同化改造,政权是难以稳定的,于是明朝中央政府的又一重大举措开始了:那就是移民就宽乡。我曾在山西大槐树参观过明朝政府迁移山西百姓到河南的武力押送壁画,很残酷的。
28、而相形之下,江南的移民:调北填南,却要温和得多。四川和两湖一衣带水,愿意去四川的移民,抵制情绪并不激烈。因此按下不表,而下江地区,移民贵卅的情形,更要自然一些。
29、为什么呢?刘伯温为了鼓励两江移民乐意到贵卅去,他编了一首诗描写贵卅的好;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再过五百年,云贵胜江南。
30、再加上鄱阳湖之战,苏渐皖之战,俘虏的陈友谅军队和苏浙张士诚的部卒,发配边远地区是很自然的事,加上许多江南富户工匠也在迁移之例,看来贵州并没有什么不好。大规模的移民就宽乡国策,就似乎要进行得顺利一些。
31、再往后,便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建文帝政府整体流亡贵卅,贵卅的移民成份便以下江人为主体了。这就是贵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江西藉人氏来到贵卅繁衍生息的历史原因和大略情况。当然,说贵卅都是江西藉人也不尽然,我们家祖先也曾是安徽藉人氏,打下南京后进了城,做了官,便又成江苏人了。我们家祖先随同征南军队来到贵卅落藉的人也很多啊,所以地方志上,都把我们这些明代遗民统称为下江人。
32、所谓下江,指的是长江下游安微,江苏,江西和浙江一带的先民!这些先民到贵卅落户繁衍后,又有不同的身份性质:凡是军事移民的称为屯田子,凡是填南移民的,称里民子,而凡是靖难之役后,随同建文帝流亡政府化装逃往贵卅避难的,都称农家子(龙驾的意思)。
33、图片三:江南首富沈万山移民充军的故地
34、图片四:如今屯田军人的后代妇女
35、图片六:中世纪保留下来的石头堡垒
36、图片七:如今贵卅先民们在南京的故居
37、图片八;征南大将顾城将军在安顺的墓
三、在贵州的历史里出了那些名人,伟人
尹珍(79-162),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独山、荔波境内)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曾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尹道真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
作为贵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种不甘落后、奋发自强、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精神便成为了贵州学人的楷模。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即今遵义)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
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孙应鳌(1527年-1586年),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先祖孙华原籍江苏如皋县。孙应鳌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岁能作文。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京为江西按察司佥事。
历官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佥都御史。隆庆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书院,吴国伦提学贵州时,亲晤应鳌于山甫书院。官至工部尚书。
郑珍(1806~1864)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
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所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郑学录》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