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理论怎么学 体育专业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119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1. 如何在大学生体育上实现立德树人
  2. 体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哪些
  3. 体育专业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如何在大学生体育上实现立德树人

教育强,则国家强;体育强,则民族强!体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教育手段。大学体育是人生体育教育阶段的最高表现形式,不仅担负着强身健体的教育责任,还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社会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大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大学体育“立德树人”肩负着当代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针对大学体育如何实现“立德树人”这个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阐明了大学体育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更要关注“人”的“德育”培养[1-6]。然而,具体到体育应该“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如何“立德”、如何“树人”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毕竟“人”的“德育”培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切入点不一样,实现路径也会存在差异。正因如此,本研究基于“身体与国家政治、体育与国家关系”的视角,沿着“修身立德、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逻辑思路,首先对“立德树人”中的“德”和“人”的概念认知进行审视;其次从古希腊体育的工具理性以及当代中国体育教育的时代诉求两个方面,探寻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哲学依据;再次对我国大学体育“立德树人”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时代困境进行剖析;最后按照党中央提出“双一流”学科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结合大学体育的发展特点,从大学体育学科建设、教师发展、仪式教育、馆藏文化4个方面探索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为丰富学校体育“育人”“育德”理论提供参考。

1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概念认知

“德”代表的是价值观、价值取向,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规范。“立德”表达的是对“真、善、美”的批判和?J同。“立德树人”作为当代教育实践的根本任务,具体到大学体育该如何“立德”呢?

首先必须界定“德”的范畴及其内涵。本研究认为“德”的范畴应该表现为3个层次,第一层表现为技能技巧。大学体育教育就是让大学生“个体”在4个学期的体育学习中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项目及其健身方法。如果这一基本要求难以实现,从“人”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何来立功?第二层次表现为行为规范。大学生个体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中,通过学习运动项目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动,一方面是在践行规则,另一方面是在实现“人”的行为规训,即从项目文化中体悟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第三层次表现为价值判断。大学生个体通过体育教育的规训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进一步建立“身体与健康、健康与民族、民族与国家、国家与强盛”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由此,从“德”的范畴理解其内涵,就是指为实现民族强盛、国家富强。大学体育的实施主体和执行客体在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遵循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托运动项目文化,实现对参与者的身体、思想、行为进行改造,使其对物质世界“真、善、美”的价值产生判断,据此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其次是“立德”的过程。“立”强调的是行为实践,在效果上要对社会、国家、他人有贡献。“立德”的过程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为主动“立德”,即“内化”的实践过程。大学生“个体”通过大学体育项目文化的学习,明确自我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内在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为被动“立德”,即“外化”的实践过程。大学体育实施主体通过学科建设、教师素养、仪式教育等形式对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

“人”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命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有3个:Mensch(人)、person(个人)、individuum(个体)[7]。关于“人-个人-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从自然法中的“人”到具有“人格”的“个人”,再到国家基础中市民社会的“个体”进行了全面批判,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将“人”的历时发展分为“人格依附”“人格独立”“自由个性”3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变革,“人”学思想也被赋予了时代特征。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对今天大学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立德树人”作为当代教育实践的根本任务,具体到大学体育如何“树人”,“树”什么样的“人”?“树人”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也有学者指出“树人”应该理解为“助益于人,使之成人”[8]。由此可见,一方面,树“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树“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本研究认为大学体育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倡导“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其次,这种“个体”需要掌握一至两门运动项目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且对体育学科地位产生正确的认知,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积极传播体育健康理念的“人”。最后,这种“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的“人”。

诚然,大学体育“树人”的结果会产生一种长远效应。大学生“个体”在大学学习期间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念、运动行为技能、运动健康感悟、体育文化记忆会对家庭、社会、国家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推行,大学生“个体”、工人、农民、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健康共同体”。这个“健康共同体”所形成的身体认知、健康行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将对国家行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变革。因此,大学体育“树立”的“人”是具有社会影响力,能够影响国家和民族前行的“人”。

1.3关于“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立德”和“树人”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递进关系。“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标,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任务。“立德”是为了“树立”全面发展的“人”,但“树人”不是“立德”的简单重复,而是“助益成为”更有“德性”的“人”。“德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质量。大学体育“德”立不好,就会把学生“个体”培养成为“危险品”。比如,大学体育竞赛中“年龄门”“兴奋剂”事件;大学体育课堂“逃课旷课”事件;大学体育体质测试过程中的“篡改成绩”“请人替考”事件等。这些学生“个体”身上存在的问题,映射出体育“德育”存在的危机。因此,在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必须重视“立德”的重要性,只有“立德”方能“树人”,只有“立德”才能“成人”。大学体育“立德”和“树人”之间的内在逻辑,反映出体育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责任担当。

二、体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哪些

1.我国最早的田径教材是1961年《田径运动的教学与训练》.

3.体育教学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的运动量原则和巩固提高原则.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1、作为一名体育生,每当听见有人说体育生不用学习,只要把身体练好就行这种话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的怒从中烧,不了解一个人与一件事的时候麻烦你们不要去乱评价。谁说我们体育生不用学习,我们学习的东西一点不比你们学的简单,我们不仅身体发达,头脑也不简单。

2、俗话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相应事物的发展,一个体育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里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需要用相应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理论支撑实践,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运动能力。就比如篮球学习,如果不学习篮球篮球训练的方法与正确的练习姿势,只是一味的自己瞎练,不仅自己的篮球技能增长的慢,同时可能自己还会练习的有错误,而一旦错误动作形成以后,在想改正就会很麻烦,所以在学习篮球技术的时候,我们刻苦努力练是有必要的,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3、另一方面,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大多都是体育老师,体育教练等与体育相关的职业,在进行相关体育教育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那肯定也胜任不了这门行业。体育一方面能够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也会有可能产生运动损伤,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怕受伤就停止体育锻炼,这时候体育理论知识就会显得很重要,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它能够减小健康与损伤二者之间的矛盾,减少体育锻炼中损伤的产生。

4、所以作为一名体育生,认真学习体育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UG体育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