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德国为什么那么自信的发动一战
1、一战前的德国当然有这个自信,他们已经是中西欧的强国了,堪称区域霸主。再加上有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两个大国结盟,战争能力可谓是相当强。
2、而且就历史情况来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并没有吃到什么很大的亏,虽然遍体鳞伤伤亡惨重,但英法同样也没讨得什么好,如果不是奥匈帝国在俄国的“布鲁西洛夫突破”中翻了车,德国甚至能略微维持着一些攻势。
3、所以当战争被宣布结束时,许多德国人还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被高层出卖了,拥有这种心思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并不觉得德国要打输了,比如德军下士,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就是这样。
4、战前的德国人比战时的还要嚣张,毕竟旷日的血战足以催生出激烈的厌战情绪。读过人教版老课本的人应该都对《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记忆犹新,该文侧面描述了当年普鲁士在打败法国后,霸占掉阿尔萨斯、洛林两地的情形,法国人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但也只能低声下气的接受割地称臣的现实。
5、德国的崛起史其实就是普鲁士的崛起史,自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德意志民族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最后随着普鲁士的强势崛起,德意志民族间又完成了新的统一。
6、普鲁士人的战绩可不俗,他们20年间7次参与反法同盟,随着联军硬是两次干翻了拿破仑,布吕歇尔元帅的大名无人不晓。之后普鲁士快速崛起,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军备。
7、1864年,普丹战争爆发,普鲁士人走出了军国主义统一大业的第一步,与奥地利人联手攻丹。很快丹麦被击败,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与罗恩堡拱手相让。
8、1866年,趁着高涨的民族情绪,普鲁士拿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归属权说事,都希望统一对方的普、奥两国大打出手,双方各自裹挟了一群德意志小邦国,组成两大联盟。最终普鲁士人打败了奥地利人,为时七星期的普奥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结束,德意志统一了(除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也彻底怂了。
9、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基本统一了德意志地区的普鲁士,与法国因为地区霸权硬撼了一场。号称大陆第一的法军很快大败亏输,连皇帝拿破仑三世都被迫投降,长驱直入的普鲁士军攻入了凡尔赛宫,并迫使刚刚革命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签订了和约。
10、大胜的普鲁士人在凡尔赛宫进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威廉一世成为皇帝,普鲁士王国也更名为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这场胜利令德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彻底爆棚,因为这代表着他们取代了欧陆霸主法国,成为了新的欧洲霸主。
11、此时距离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半个世纪,也让德国进入了一段甜蜜的发展期。这段时间内,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科技、生产力火箭一样猛蹿,他们利用从法国拿弄到的50亿金法郎,不仅渡过了19世纪晚期的经济危机,还迅速完成了自身的资产阶级改造,国际地位一跃千里。
12、所以,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叶的德国相当有嚣张的资本,在那个欧洲人独霸世界的时代,他们能在欧洲大陆称霸,雄踞着中欧地区,几乎就已经说明了他们的威势。德国当年的世界政治地位与今天的美国高度相似。
13、而且不得不说德国出了个好宰相,俾斯麦相当聪明的设计了一套德国的形象包装,在外交政策上,已经取得霸权的德国显得相当的可靠与公正,同时德国也表现得非常平易近人和善于搞好关系。他们不仅维持了与英国的良好来往,还与沙俄、奥匈帝国构筑了三皇同盟,与奥匈帝国缔结了兄弟同盟,与意大利结成了国家同盟,简直就是想方设法的孤立了法国。
14、如果没有什么变数的话,德国这个新兴但强大的帝国还可以照着这种模式走很远,20世纪初的德国人绝对是富有信心,也对国家的能力具备信心的一群人。而来自普鲁士贵族、新兴资本家的利益需求则极大的推动了德国的能力与野心。
15、变数来自俾斯麦退位让贤后的时代,1890年俾斯麦解职,威廉二世急匆匆的推翻了俾斯麦设计的“王道模式”,开始积极的谋求更大范围的强硬霸权主义。或者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解释——资产阶级改造和工业革命进行到一定地步够,德国已经迈入了现代帝国主义阶段,而构成这种帝国主义的社会成分,开始极力的推动这只怪兽为他们谋取更大,也更血腥的利益。
16、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德国比较不平衡的殖民心态,因为德意志整合的较晚,完成整合都到了19世纪中叶,因此当欧洲各国明火执仗在全世界大抢特抢的时候,德国人缺席了。面对被瓜分完毕的世界,德国人再能称霸欧陆,殖民地上也只能捞到一些诸如帕劳、俾斯麦群岛、纳米比亚、德属东非、马里亚纳群岛、萨摩亚、卢旺达、博茨瓦纳,以及中国的青岛、汉口、天津租界等汤汤水水。
17、正是这种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心态,进一步引发了欧洲许多殖民国家的紧张,尤其是英国。不过当时的德国人普遍认为这是彰显国力的方式,也是国家强大的象征,一个欧陆的强国,必然要有能与其匹配的殖民地范围,否则岂不是驴屎蛋外面光?
18、大陆政策威廉二世奉行的也不再是怀柔和联盟,帝国主义霸权不可避免争霸,因此德国人换上了更强硬的态度去插手世界政治,这不可避免的激化了列强的矛盾。但作为强国的德国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在威廉二世看来,敢于忤逆德国的,就应该以雷霆来面对。甚至当欧洲开始因为帝国主义间矛盾的逐步激化,局势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时,威廉二世还多次表示出:“想要找个武装解决问题的机会”。
19、起码就高层的态度来说,当时的德国人并不惧怕战争,甚至还相当渴望战争,普鲁士人崛起于战火之中,战争带给了德国人不断崛起的机会,每一次战争的胜利都是甜蜜而令人疯狂的,以“符合天理”的方式赢得战争并掠夺他人早已成为欧洲的习惯性准则。所以,在帝国主义思想,特别是一个强国的帝国主义思想面前,战争不可怕,战争很可爱,战争是机会与财富。
20、当德国人四处掏摸的触须与欧洲列强们碰撞后,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迅速的完成了战争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某种程度上就是注定的,大家都在渴望着这一刻,所以我们不能将战争发起者的脏水都扣到德国人头上。
21、时刻等待战争的威廉二世最后终于等到了一个“天赐良机”,盟国奥匈帝国的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用手枪干掉了夫妻二人。当得知这件事的时候,威廉在皇宫中大喊:“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开战时机了!”
22、就这样,德国人踌躇满志的通过“支援”奥匈帝国加入了对塞尔维亚的战争,他们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已经做到了燃烧的火药桶上。
23、所以说,自信有时候并没有错,国家强大带来的自信很正常。但若因为自信而变得自大、狂妄,那么因狂暴而陷入毁灭也只是刹那间的事。
24、所以,二战时的德国表现出巨大的复仇情绪,毕竟被从天堂踩到地狱,自信心和尊严上的变化很难让人接受。再加上一战的帝国主义矛盾并没有真正消尽,所以很快德国民众就被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所牵扯,步入了又一场大战。
二、二战英国对德国态度变化
1、二战时期英国对德国态度变化是非常的大。二战刚开始时。英国对德国侵略东欧国家是墨许和纵容的。当时英国有私心,它想平衡各大国在欧洲的力量。但后来英国看到德国野心越来越大。想要吞并整个欧洲时。英国就表示坚决反对了。
2、在德国占领波兰后。英国和法国正式向德国宣战。有此二战爆发。到后来德国要攻打英国,对英国狂轰滥炸时。那英国对德国是恨之入骨。誓死抵抗。坚决要打败德国。
三、希特勒对待德皇威廉二世的态度是怎样的
1、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一战和二战的两个元凶相对比。感觉更不可思议的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的预测:”我去世二十年后,威廉二世的皇冠也不保不住了”。在1918年11月28日,威廉二世退位
2、希特勒对威廉是尊重的。不但希特勒尊重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对希特勒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可以算上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味道。如1931年威廉二世对他的侄子路易.斐南迪:“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领导者,他一个人集中了德意志民族所有的力量。”并为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并对二战初期纳粹德国的胜利发去电报予以祝贺和赞扬
3、年青时的希特勒对威廉是无与伦比崇拜的,并因此参军,成为德皇手下的一名士兵。
4、希特勒和威廉二世的相同之处:都想通过战争把德国打造成世界级的霸权国家,蔑视斯拉夫人,仇恨犹太人。都是不成功的军事指挥官。如希特勒担任陆军总司令后德国节节败退。威廉二世被二位军事独裁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架空。对权力权威的无限迷恋。如:希特勒对部下的冒犯,会歇斯底里式的大发雷霆。而威廉二世在退位时,在斯图加的行宫,每个星期日的中午都会与部下及骑兵,穿上军服在大街上巡游,吸引附近居民观看。
5、一:在德国即将战败时,威廉二世支持德国军队向盟军投降。而希特勒是“玉石俱焚”的顽抗到底。
6、二:不一样的结局。威廉二世选择了流亡,在亲戚荷兰女王的庇佑下,得以善终。而希特勒选择自杀。
7、三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不同。威廉对犹太人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而希特勒对犹太人采取了种族灭绝的政策。
8、四:袭击美国:威廉二世停留在计划上。而希特勒付诸实施。
9、五:对待战争的态度:威廉二世在签署总动员今前,对部下:“你们会后悔的”。在战争过程中,总是首鼠两端,摇摆不定。而希特勒是坚决执行,义无反顾的将战争进行到底。
10、从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威廉二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希特勒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11、威廉二世对希特勒的态度转变是发生在1938年11月9日,纳粹党发动的”水晶之夜”后。威廉二世:“知道德国发生了这样骇人听闻的事后,我为我身为德国人而感到耻辱”。然而,正是他的理想主义观,为了德国的国家荣誉,他拒绝了邱吉尔邀请他去英国“政治避难“的好意,宁愿孤独终老荷兰。为了表达他对犹太人深深的负罪感,他在遗嘱中规定,”死后的葬礼上不能出现纳粹的标志。”为了表达帝制在德国终结后的,深深忏悔与内疚之情。他遗嘱中规定:“王朝不复辟,他的遗体不能运回德国安葬。“
12、威廉二世是很希望希特勒帮助他复国的。但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希特勒和他达成一项协议。纳粹党每年可以给威廉二世和他的王子们一笔津贴费用,但条件威廉二世不能批评第三帝国及纳粹党。
13、希特勒出于对威廉二世的尊重:“否认了自己先前威廉二世遗体运回德国国葬的打算,而是满足了威廉二世最后的遗愿。
四、德国军队对希特勒的态度到底怎样,真的是无限崇拜吗
1、德国军队对希特勒的态度是变化的。
2、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希特勒刚折腾纳粹党的时候,德国军队对希特勒的认识是,这人是一战的老兵,有荣誉勋章,对军队有归属感,肯定不会坑咱们。不光是德国军队,大批一战退伍老兵也是这个认识。退伍老兵也是希特勒的最坚定的支持者群体之一。
3、当希特勒逐渐发展成为了一股政治势力,德国军队则开始有点犹豫了。德国军队是非常有贵族传统的,其领导层都是上流社会出身。而希特勒则携民众而令天下,非常民粹主义。由于希特勒暂时只针对犹太人,没有剑指德国本土的容克贵族。德国军队对希特勒这时候是将信将疑的。
4、而当希特勒登上台之后,他大刀阔斧的外交内政政策,竟然取得了奇效,令德国起死回生。对德国军队来说,他们非常高兴看到德国打破了自己的军事封锁,德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重新武装德国军队。此时,德国军队领导层集体宣誓向希特勒效忠。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封建的行为,但确实是德国人的传统,以及标志着德国军队对希特的崇拜开始建立。
5、而在二战初期,德国军队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崇拜希特勒。即使是德国军队中最傲气的曼施坦因,也不得不承认,慕尼黑阴谋、闪电占领法国和突袭苏联等胜利简直是奇迹一般的胜利,而其主要实行者正是希特勒。德国军队开始相信,希特勒可能真的具有常人所不能企及的才能,是注定要来拯救德国的伟人。
6、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陷入泥潭,希特勒开始失去自己的光环。德国军队对他的崇拜逐渐开始散去,甚至内部还有人密谋刺杀他。
7、这就是德国军队对希特勒态度变化的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