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历史上南斯拉夫的解体是怎么造成的
南斯拉夫由八个联邦单位构成,分别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六个共和国,以及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
①斯洛文尼亚:在1990年12月23日举行的公投中,88.5%的投票者支持独立(投票率94.8%),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6月25日宣布独立。
②克罗地亚:在1991年5月2日举行的公投中,93.24%的投票者支持独立,克罗地亚在1991年6月25日宣布独立。
③马其顿:在1991年9月8日举行的公投中,95.26%的投票者支持独立,马其顿在1991年9月25日宣布独立。
④波黑:在1992年2月29日和3月1日举行的公投中,92.7%的投票者支持独立,波黑在1992年3月3日宣布独立。
⑤1992年4月28日,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两个留在前南斯拉夫的国家宣布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改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
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波黑于1992年5月22日加入联合国,马其顿于1993年4月8日加入联合国。
⑦1990年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权被大幅减小。1999年科索沃战争之后,科索沃就处在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的管理之下。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塞尔维亚拒绝承认,但在国际社会得到了部分国家的承认。
①历史因素:最重要的促使南斯拉夫民族关系不和的因素是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于二战期间由克罗地亚独立国所发起的内战和种族灭绝;好高骛远的大塞尔维亚的想法;以及巴尔干半岛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想。
②国际环境:南斯拉夫曾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强国,并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从1960年到1980年期间,南斯拉夫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6.1%的速度增长。南斯拉夫的医疗系统是免费的,识字率达到了91%,并且预期寿命达到了72岁。然而在经历了西方经济体对南斯拉夫十年的援助和五年的解体、战争、抵制和禁运后,南斯拉夫经济崩溃了。
③体制问题:联邦体制使得各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共产党希望通过支持民族自决来开始减弱联邦体制的控制权。在1974年宪法制定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获得了大量自治权。这引发了塞尔维亚的恐惧,并且还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产生影响。大部份塞尔维亚人都视科索沃为“民族的摇篮”,并且不能接受失去科索沃。而联邦对欠发达地区的补贴,也引发较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不满。在铁托去世之后,南斯拉夫实施了主席团集体领导制度,国家领导人由各共和国的总统轮流担任,导致权力真空的出现。
④宪法争论和民族主义:在1974年,南斯拉夫通过了新宪法。1974年宪法规定,南斯拉夫设立联邦主席团,联邦主席团由八人组成,分别来自南斯拉夫的六个共和国和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两个自治省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和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于1945年成立以来,塞尔维亚就包括了这两个自治省。1974年宪法大幅增加了自治省的权力,自治省获得了几乎和各共和国一样的自治权,这削弱了塞尔维亚对自治省的影响力。而在联邦主席团中,两个自治省也并不是总和塞尔维亚步调一致。这在塞尔维亚国内引发了反感,一些民族主义知识分子认为塞尔维亚被分裂了。
⑤铁托去世:在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在1980年5月4日去世后,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日益紧张。西方观察家和许多南斯拉夫人都认为,铁托的逝世削弱了该国的凝聚力。
⑥民族主义:1987年,为了减轻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主导的科索沃省政府的抗议运动,塞尔维亚的共产主义领导者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被调职前往科索沃。米洛舍维奇曾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支持者,曾非难所有的民族主义都是叛变的行为。米洛舍维奇还曾批评主张南斯拉夫被克罗地亚人掌控、塞尔维亚人被压制的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地位备忘录,声称“这除了宣传黑暗的民族主义以外什么都不是”。然而,科索沃的自治权在塞尔维亚常被嫌恶,米洛舍维奇为了利用这种状况获得支持,放弃了之前作为传统共产主义者在科索沃问题上的中立立场。米洛舍维奇对塞尔维亚人承诺“阿尔巴尼亚人对塞尔维亚人的迫害应该停止”。米洛舍维奇还批评塞尔维亚及南斯拉夫的保守派共产主义领导人,要求缩小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权。这些行为使得米洛舍维奇获得了塞尔维亚人很高的支持,米洛舍维奇获得了塞尔维亚领导人的地位。米洛舍维奇和他的支持者采取了要求夺回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框架内失去的力量的攻击性民族主义政策,承诺保护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人。在1988年的集会上,米洛舍维奇关于南斯拉夫中塞尔维亚被置于的立场,明确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⑦反官僚主义革命:随后在塞尔维亚和黑山发生的一系列被称为“反官僚主义革命”的叛乱,米洛舍维奇在夫伊伏丁那、科索沃、黑山都掌控了权力。作为对这些事件的回应,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矿工组织了罢工,要求恢复自治权。这引发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全省展开冲突。在1980年代,科索沃77%的人口是阿尔巴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已是科索沃的多数族群。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人比例的下降持续了一个世纪,这是阿尔巴尼亚人在二战期间进行的种族清洗的结果。1999年,塞尔维亚人只占科索沃人口的10%。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支持阿尔巴尼亚人矿工的抗议行为。米洛舍维奇支配下的塞尔维亚国营媒体则称这是在煽动斯洛文尼亚和科索沃的分离主义,以此作为对斯洛文尼亚的回应。罢工行为进一步升级为大规模游行,要求科索沃升级为第七个共和国。这激怒了塞尔维亚统治当局,他们继续使用警察部队镇压示威。后来,塞尔维亚人控制的主席团更派出南斯拉夫联邦军队镇压示威。
⑧塞尔维亚控制联邦主席团:1989年2月,科索沃代表,阿尔巴尼亚人阿塞姆·弗拉西被解职,其职务被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取代。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发起了要求恢复弗拉西地位的抗议行动,弗拉西也支持这些抗议行动。对此,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认为这是针对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的反动革命,向南斯拉夫政府武力镇压阿尔巴尼亚人的抗议行动。如同米洛舍维奇的计划,在贝尔格莱德的南斯拉夫议会外,支持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人举行了抗议行动。这场抗议行动要求南斯拉夫进入科索沃,保护塞尔维亚人并镇压阿尔巴尼亚人的抗议行动。南斯拉夫大统领评议会的斯洛文尼亚代表米兰·库昌反对塞尔维亚人的要求,离开贝尔格莱德,公开支持要求恢复弗拉西地位的阿尔巴尼亚人抗议运动。
二、摩诃池怎么形成
1、摩诃池位于四川成都,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杨秀镇蜀,展筑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为池。摩诃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唐人卢求《成都记》:“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曰:摩诃宫毗罗。胡语谓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言此池广大有龙也。”
2、2014年5月24日,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的一处工地里,工人们正聚在考古发掘现场的探方里撬动一块大石板。距离他们几十米远的地方,是已经发掘完毕的一段约7米深沟壑。谁能想到,这个沟壑在古代成都皇城坝中闻名一时?唐代诗圣杜甫曾泛舟于此,宋代陆游也曾“摩诃池上追游路”。它就是始建于隋朝的人工湖“摩诃池”,一个原本只存在于古诗词中的文人骚客泛舟游览胜地。2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跟随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进入该区域,近距离感受了这里的历史遗存。
3、金河、御河、解玉溪……老成都的水系之发达,至今还能从地名中窥得一二。然而,一个在唐宋时期让无数文人骚客雅兴大发的人工湖——摩诃池却一直只存在于各种史料之中。24日,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的考古地,记者终于见到了摩诃池的真容。发掘现场的西南往东北延伸,有一条超过7米深的沟壑,沟壑两侧是散落的石块、砖块,还有用于堆砌城墙的红色方条石。
4、唐人卢求在《成都记》中记载:“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由此可知,摩诃池最早出现在隋朝。史料记载,公元586年,镇守成都的蜀王杨秀要扩建成都子城,于是需要挖土筑城,土挖得多了,就形成了一个“人工湖”。一位西域僧人云游至此,便说了句“摩诃宫毗罗”(梵语),意思是说这里广大有龙,人工湖于是得名“摩诃池”。史料记载,摩诃池形成初期,面积约500亩,杨秀在其上还建造了散花楼,用来游宴取乐。
5、摩诃池始成初期,只能靠贮蓄天然雨洪。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节度使韦皋开解玉溪,并与摩诃池连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连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府河)。据清李元《蜀水经》,流江“又东为金水河,入成都县城,汇为摩诃池,又东酾为解玉溪,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从而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与盎然生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南诏入侵四川,难民争入成都,时成都乏水,难民取摩诃。
三、“叙利亚内战”是怎么发生的
1、七年前,由一场最为普通的示威游行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内战。七年多以来,这场冲突共造成超过35万人死亡,叙利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数百万人沦为难民,整个叙利亚沦为他国在中东地区谋取利益的战场。
2、在冲突开始之前,许多叙利亚人就抱怨高失业率,腐败和对阿萨德的各种不满,2011年3月,受到邻国“阿拉伯之春”的影响,叙利亚南部城市德拉爆发了示威游行。阿萨德派遣部队镇压,导致场面失去控制,要求阿萨德辞职的抗议活动在叙利亚全国范围内爆发。由国外支持的反对派拿起武器,希望通过武装争取自己的权利,阿萨德则发誓要粉碎他所谓的“外国支持的恐怖主义”。暴力事件迅速升级,叙利亚陷入内战。
3、据总部位于英国的监督小组宣布,截止2018年3月,叙利亚内战共导致353900人死亡,其中包括平民106000人,另外还有56,900人失踪。
4、七年来,叙利亚内战已经演变成为不仅仅是支持或反对阿萨德的战争。许多团体和国家参与其中,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并延长了战争时间。
5、阿萨德的主要支持者是俄罗斯和伊朗,而美国,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支持反对派。已经在叙利亚拥有军事基地的俄罗斯于2015年发起了支持阿萨德的空袭,这对于扭转战争局势至关重要。俄罗斯表示,干预叙利亚内战只是只针对“恐怖分子”。据了解,伊朗已经部署了数百名士兵并花费数十亿美元来帮助阿萨德。数千名由伊朗武装,训练的民兵还有伊拉克,阿富汗和也门与叙利亚军队并肩作战。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已经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反对派。
6、除了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外,这场战争还造成150万人永久性残疾,其中包括86,000名失去肢体的人。至少有610万叙利亚人在国内流离失所,另有560万人逃往国外。大部分难民逃往了邻国黎巴嫩,约旦和土耳其联合国估计,2018年将有1310万人需要在叙利亚提供某种形式的人道主义援助,近300万人生活在被围困或难以到达的地区。截至2017年12月底,医生促进人权组织记录了对330个医疗设施的492起袭击事件,导致847名医务人员死亡。
7、叙利亚丰富的文化遗产也被摧毁。叙利亚的六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都遭到严重破坏。
8、不会很快,但每个人都同意需要政治解决方案,但自2014年以来,九轮联合国介入的和平谈判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阿萨德似乎越来越不愿意与反对派进行谈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