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怎么可以把歌唱好
1、绝大多数作曲家创作的旋律,灵感都来自于歌词。
2、作曲家从歌词的表述中,体会到人文地理环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的越深,灵感就越强,旋律就越美。
3、在语言方面最能表达感情的是朗诵。所有好歌的旋律要唱出来,跟朗诵是一样的。比如“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这句歌词朗诵出来。
4、一个歌者,任何一首歌需先静下心来把歌词朗诵几遍,所有的好歌都可以用朗诵的形式来唱。所以朗诵是培养乐感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5、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类似“乐感”这样的词句,比如说用手抚摸东西,人称“手感”;吃进嘴里的滋味,人称“口感”;受伤时会有难忍的“痛感”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我认为,乐感如果非要用语言来表述乐感,那么它实际上是一种悟性。什么又是悟性呢?悟性是指对人、对事的理解和敏感,对人性与共性的了解能力。
7、悟性高的人往往要比普通人敏感,比一般人更加具有敏锐力、洞察力,常常会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
8、比如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创作于1959年,当时他们响应的是“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号召。交响乐如何民族化,他们想到并走上了一条创新的道路,那就是敢于尝试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素材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这就是悟性,别人想不到的他们想到了。
9、在唱歌时,把歌曲中的音量强弱对比处理好,也是“歌唱乐感自我训练”的手段之一。
10、一般在歌谱上都有渐强、渐弱的符号标记,只要歌者严格地按照符号标记去处理就可以了。如果碰到没有音量强弱符号标记的歌谱,歌者就应当根据朗诵的规律去“感觉”语气的强弱变化,并可根据语气的强弱变化来处理音量的强弱变化。
11、“打开喉咙”是歌唱教学方法中的一条真理,是所有学习歌唱的学生必须经过的训练过程。
12、请注意,这里我提到了“训练过程”这四个字。在任何不同门类的教学中,训练都应该是过程、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和目的。
13、我们若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必须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这个部位和感觉应该是喉咙就有向外扩张的力量,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
14、我从课堂上知道,“打开喉咙”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的形象是打哈欠。“打开喉咙”的支持点在“咳”的地方,也就是说声音是从“咳”的地方发出来的。
15、用“打开喉咙”的方法唱歌,声音明亮高亢,结实有威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口”是张在“咳”的位置而不是在“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更容易让学生注意到的是“喉咙”,而不是头声,尽管“打开喉咙”也强调要用头声。
16、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好好练习,那样方可唱好歌。
二、为什么说足球教育是人生教育
1、孩子通常在5-6岁的时候,就会慢慢地痴迷于一项体育运动,而多数人的首选往往是足球。到了10岁左右,他们的热爱已经升华到“疯狂”的阶段。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什么时候能早点奔向球场;他们希望上学踢、放学踢、周末踢;他们一遇到下雨天就会闷闷不乐。
2、足球场也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从小就开始踢各种各样的比赛,他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孩子在比赛中会遇到各种强大的对手,遇到各种的困难。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他们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自强;他们会在逆境中,爆发出自己真实的力量。
3、有些孩子也许是生来天才,他们的小脑瓜转的就是比别人快,在学习成绩上总是出色优异。然而想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只有通过刻苦地训练才能取得成功。足球,对任何小家伙都一视同仁!足球场,会让他们懂得这个道理!
4、加入一支球队、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孩子会接受专业知识丰富的教练员悉心指导,学到很多在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这种宝贵的经验会使他们比同龄人获得更开阔的视野。窝在家里的孩子有电视看、有电脑玩、有沙发躺。可不去亲近自然、奔向户外,他们永远也不明白团队合作的真正意义。
5、喜欢踢球的孩子,从小就会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注意按时喝水、注意保持睡眠、注意控制饮食。当别的小伙伴长大成人后整天泡在酒桌、牌桌上,爱踢球的孩子只会选择在绿茵场尽情挥洒自己的汗水。
6、孩子从小就需要学会友善待人。教练和队友就像是自己的父亲和兄弟,球队就等同于自己的家庭。整天吃饭在一起、训练也在一起,即使偶有小摩擦,也要记得你们终归要一起并肩战斗。生活其实是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友善地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
7、请别再把孩子关在屋里苦读语、数、外,孩子需要真正地做自己,请让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足球,是对他们最好的人生教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