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曾经“曲山艺海”的济南是什么样子
1、“曲艺”一词在清代是指演艺类的小技能,民国时期则成为“杂耍”一词的别称,不仅指说唱艺术,还包括了杂技、戏法。
2、1953年9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国曲艺研究会”,“曲艺”这个词才成了说唱艺术的专用名称。这以后,“曲山艺海”这个词才流行起来。
3、济南人爱曲艺,也盛产曲艺名家。
4、“曲山艺海”一词总是带给人们无限遐想,仿佛济南戏曲、曲艺曾经真的极度繁盛、登峰造极,然而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5、相对于地方小戏,济南人习惯将京剧等戏剧形式称为“大戏”,既要有“说唱”,又要配合身段、场面等“表演”形式。
6、所以说,“曲山艺海”这个词所指的是以“说唱”为主的各种曲艺形式,而非指戏曲。
7、济南的曲艺演出活动萌发于清朝末年,之后演艺市场逐渐活跃,曲艺也慢慢在济南开枝散叶,聚山汇海。
8、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不同,长久以来,济南民风淳朴,所流行的剧种都夹带着一股“土气”。
9、清同治十年(1871)秋,山东大鼓女艺人郭大妮至济南演出,成为有记载的第一个进入大城市行艺的山东大鼓艺人,之后,又有来自临清的女艺人黄大妮来济南西关演唱。光绪十年(1884)前后,黄大妮的表妹王小玉姐妹来济,在明湖居、趵突泉四面亭演唱。王小玉姐妹就是《老残游记》里提到的白妞、黑妞的原型。民国时期的济南曲坛,南词北曲荟萃、名家大师云集,茶园、茶棚、书场鳞次栉比。
10、济南与北京、天津过去同为曲艺三大码头,相声行里有一句话:“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
11、曲种有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竹板书、数来宝、单弦、相声、评书等,济南曲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演出水平和繁荣的演出场次。
12、“文革”期间,各曲艺团体被迫解散,济南曲艺界仅有唱河南坠子的郭文秋和一名琴师。
13、济南“曲山艺海”的好时光就此结束,存续时间只有五十余年。
二、济南市西关高跷队有女的吗
踩高跷又分为“文跷”和“武跷”,前者注重表演,后者注重技巧。1999年出生的小伙韩义,扮演的角色叫做“酸妮儿”。济南方言里,“酸”是一种撒娇害羞的姿态。在他看来,“酸妮儿”就是一个调皮灵动、又略带娇羞的小女生。
三、济南西关高跷队初五演出时间
1、山东济南西关高跷队初五演出时间是下午两点到四点。
2、济南西关高跷队是济南长清区的一个业余高跷蚊子队,每逢春节过后都会组织高跷扮玩活动。
四、济南西关高跷队为何这么火
1、济南西关高跷队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和火爆,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2、技艺精湛:西关高跷队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们在高跷上行走、跳跃、翻滚等动作都表现得非常自如和熟练,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观赏性和惊险感。
3、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西关高跷队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既有传统的舞蹈、戏曲表演,也有现代的音乐、街舞等元素,这种融合和创新使得他们的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时代感。
4、文化内涵深厚:高跷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西关高跷队在表演中不仅展示了高跷技艺,还通过舞蹈、音乐等方式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5、互动性强:西关高跷队在表演过程中非常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他们会在表演间隙与观众互动,甚至邀请观众上台参与表演,这种亲民的互动方式让观众感到更加亲近和有趣。
6、综上所述,济南西关高跷队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他们具备了高超的技艺、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强互动性等优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们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和追捧。
五、西关高跷队表演时间
活动介绍:西关高跷队的表演动作花样有碰拐、背拐、跌叉、翻跟头、蹲走、鹞子翻身、单腿跳空翻等多种高难度表演形式,技巧性强,难度大,趣味性强,奇特而惊险,伴随着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展示了西关高跷的独特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