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中国足球有哪些不错的足球学校以及青训营
1、最极力推荐的还是恒大足校,这所足校创办于2012年,是由广州恒大和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联合创办,坐落于中国广东省清远市,文化教育由中国基础教育名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全权负责,足球专业培养则由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派遣的教练全权负责。
2、中国足球青训环境一直很恶劣,相信如今的小球员能在这么优异的环境与师资力量下成长,将来一定能够成长出中国自己的梅西与C罗。
3、第二推荐的是鲁能足校,鲁能青训一直是中国足球诞生的摇篮,在本赛季中超各球队报名名单中,共有43名鲁能青训球员,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983年出生的邓小飞,年龄最小的是2000年出生的蔺国玉。今年在中超6场比赛进7球的韦世豪也曾就读过鲁能足校。
4、鲁能足校培养出来的现役国脚王彤
5、鲁能青训不仅替自己的俱乐部山东鲁能队培养很多球员,还为其他中超队伍提供了不少好的苗子,鲁能青训还为中国国家队4梯队贡献了21名国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拉玛西亚了。
6、第三推荐的是根宝足校,徐根宝当年在甲A联赛的执教岗位急流勇退,蛰伏崇明岛建立起了根宝足校。然后十年磨一剑,辛苦训练出了武磊那一批球员,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成为了如今这批中国队的国脚。
7、比如说:武磊、颜骏凌、张琳芃、蔡慧康、王燊超、吕文君等现役国脚。如今的根宝足校设施更加完善,又有了武磊这样的明星加持,绝对能够成为中国的名牌青训足校。
二、成都仁德足球俱乐部训练怎么样
仁德足球俱乐部是由前国家队长马明宇先生创建的专业的青训俱乐部。包括从学龄前3岁到12岁所有年龄段的足球青训教学,俱乐部所在的位置位于成都三环路蜀龙路内侧,拥有亚洲青训最好的标准球场以及5人制8人制球场。每年还打造了依据俱乐部所在地命名的“蜀龙杯中国足球青少年精英邀请赛”得到全国关注,仁德俱乐部是一家专业的,有着为中国足球发展梦想的俱乐部。
三、足球报为什么越做越差
1、这是我父亲迄今仍然保留着的《足球》1990年世界杯的特辑。《足球》报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对足球引发兴趣最大的启蒙,也曾经是我学生时代最好的精神食粮。
2、个人觉得《足球》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当属1993年之前。当时的报纸四开八版,套红印刷,严俊君、利彪、梁清、谢奕、陈伟胜还有摄影记者梁嘉建,这应该是报社当初仅有的几杆枪,正是出于他们十多年的敬业和坚守,才让这份当初籍籍无名的报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成了球迷心中的最爱。因为年代和资源所限,每次拿到报纸几乎是我业余时间最开心的时刻,我会迫不及待的浏览只有八支球队参与角逐的甲级联赛战况,柳海光、高洪波、吴群立、马林……就这样不经意间走入了我的心扉。然后再逐字逐句的仔细品味报纸每一条报道和评论。
3、可惜《足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彼时周末转播的录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意甲和德甲球迷,但是《足球》甚少涉及五大联赛的报道。
4、1993年1月4日,《足球》报开启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版增期——每周两期、每期16版。拿到第一期的报纸时我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报道中终于出现了新华社关于五大联赛和三大杯的通稿,忧的是报纸的版面充斥着各种广告还有对我来说没有太多意义的新闻,还有就是必须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拿出更多的银子。
5、借助中国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东风,还有派出庞大的记者团队采访美国世界杯,《足球》报在1995年前后达到了发行量的巅峰,保守估计每期的发行量至少在150万份以上。
6、风光的背后往往充满了危机。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辽宁的《球报》、天津的《球迷》、北京的《中国足球报》、南昌的《足球俱乐部》还有全国各地的足球报刊就像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特别是长沙的《体坛周报》在经过将近十年的蛰伏后终于厚积薄发。
7、与《足球》相比,瞿优远麾下的《体坛周报》有着三大优势:其一是体制内外的差异化。《足球》在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上必须通过上级广州日报社才能做出决定,而瞿优远大笔一挥就可以做出决断,于是包括金焱、严益唯在内本来准备投奔《足球》的记者被中途截胡,甚至更有李响被对方挖角成功的例子。人才的流失和断档是《足球》失败最主要的因素。
8、其二是《足球》在体育方面的报道过于单一,同时过于关注国内足球。错过了NBA和意甲在国内最黄金的时代。
9、其三是版面不精细,广告太多。这点先不说《体坛周报》,即便是同城的《南方体育》也差点做到了后来居上。
10、尽管《足球》后来增加了《劲体育》,不幸的是又遇到了互联网大潮的冲击,目前已经是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了。不过其他纸媒又有哪一家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呢?
11、个人关于《足球》报的一点心历路程,说的不对请多多包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