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1、僧格林沁是晚期时期的重要将领,是八旗当中的最后一杆大旗,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大将,他狂妄自大使得他在一次征讨捻军的战斗中丢掉了性命,然而特别窝囊的是他竟然是在麦田里被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少年杀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2、张皮绠生于1849年,是安徽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都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追随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后来被僧格林沁抓到被凌迟而死,张乐行死后,他的侄子张宗禹成为捻军首领,到处招兵买马,张皮绠便投奔到张宗禹的部下。
3、僧格林沁是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1811年出生在科尔沁的一个普通家庭。
4、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将,他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诛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部,解了北京之围,战功显赫,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和南方的湘军曾国藩并称为南曾帅被僧王,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个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
5、1865年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奉命率领7000精兵围剿张宗禹的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把僧格林沁搞得莫明其妙、人困马乏,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率领清军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就这样一步步被张宗禹引诱到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分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损兵折将,只带了少许人逃出了包围圈。
6、张宗禹要为叔父张乐行报仇,发现僧格林沁不见了,就派兵四处搜寻,张皮绠到处搜查得特别仔细,在战场旁边的麦田里,看到有个受伤的清军军官,正伏在麦地里,虽然他不认识僧格林沁,但只见这个军官穿戴华丽,估摸来头不小,所以他就补上一刀,结束了这个军官的性命,然后剥下军帽和官服拿着去报功了。经过熟悉的人辨认,张皮绠手上拿着的正是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的衣服。
7、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紫禁城,慈禧听到后发誓一定要替僧格林沁报仇,要把张皮绠抓回来偿命;
8、张皮绠杀了僧格林沁后便辞去了军中事务,在龙山安顿了下来,并改名为凌云,在那里娶妻生子,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一切都风平浪静,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9、1874年,有一天夜晚,张皮绠和几个人一起喝酒,张皮绠几杯酒下肚就有点晕乎乎的,正好有人说起和清军作战的旧事来,张皮绠很得意,便把当年杀僧格林沁的事吹嘘了一番,恰巧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密探听到,第二天就被清军把他给逮捕了,并且在他家里还搜到了一颗僧格林沁的朝珠,慈禧得到消息后命人一定要从严惩处,在一番审问后对张皮绠的身份确认无误,于是施以极刑,凌迟处死。
10、据说张皮绠在行刑前毫无惧色,他不光历数僧格林沁的种种罪行,还把自己如何杀死他的过程详细的说了出来,百姓们都来看杀了僧格林沁的张皮绠,纷纷为唐代义行赞叹不已。
11、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的时候只有16岁,自己死的时候是24岁,他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一杯酒而葬送了自己,真是喝酒误事、吹牛要命啊。
二、《赤壁赋》带给你的思考是什么
1、我一直都认为,苏东坡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人生的体悟和对宇宙的沉思,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不绝。
2、然而在众多佳作中,我觉得只有《前赤壁赋》最能体现苏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全赋在写景叙事时注入作者主观情感,文辞飘逸清俊,传达思想深刻而富有理趣,因而得以作为古文经典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4、深刻地说,全赋就是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
5、《前赤壁赋》以水月开始,再以水月结尾。从最开始的自然情景,到结尾的哲理思辨,字里行间弥漫着透澈人心的广大与澄明。
6、这首赋写于公元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时的苏轼被贬在黄州,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在月圆之夜,与客泛舟夜游赤壁,想借这良辰美景一吐胸中块垒。
7、起先“水波不兴”,作者非常主动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抒发胸中的苦闷。随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表面是好像月亮对他留恋不去,其实,是作者委婉地表达了自已对月亮的无限眷恋,并无意中流露出了愉悦的心情。
8、而正是这种心情,使作者忘记自我,忘记俗世,自然而然地融入眼前的夜景中:茫茫江水川流不息,自己就像一夜扁舟,放任自流,在无尽的虚空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9、此刻的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逍遥与解脱:天地于我是广阔的空间与自由,而不再是牵扯和羁绊。
10、随后,作者情绪更加高涨,不仅“饮酒乐甚”,还“扣舷而歌之”。作者唱道“击空明兮溯流光”,可见此时的作者已经在用这清洁的月光与水来陶冶自已被尘世扰攘不堪的心灵。同时也借这首歌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俗世的成败得失、悲欢离合的希望。
11、此刻的月亮己经从东山之上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从自然物理走向了思想精神。他期待着月亮能给他安慰,给予他精神上的空明,如神仙般的自在,但不久,理智又将他拉回现实,“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一方”。俗世悲苦又袭上心头。
12、这种愁绪瞬间引起了思索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极短暂的存在。
13、这显然是苏轼对过去的人生际遇的一种总结。在之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还在怀念周瑜等历史人物的雄姿英发,感慨自己的渺小。
14、而到《前赤壁赋》,作者己经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即便曹操那样伟大的英雄也在自然面前败落。可见他此时己经摆脱了对个人命运的关切,将哲理的沉思上升至人类生命的普遍有限性。
15、随后,在下一段,作者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哲理性思考:水虽然不断地流淌,但不会减少,月亮虽然有盈虚之变,但最终仍然没有增损。因此时间的永恒或暂短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6、可见,此时的苏轼已开始用道家思想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17、最后,苏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里苏轼不再执着,认为个人所追求的不是物质占有,而应该是心灵的契合。开始随遇而安,这也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18、《前赤壁赋》表面上是苏轼与客的对话,其实是苏轼“旧我”与“新我”的对话,它代表着苏轼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个人得失走向人类存在,由物我两分到天人合一的不断深入思索,是对生命的感悟与超越。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苏轼对人类生存的社会关怀和坦然接受命运之豁达心性。
三、《三国演义》这本书怎么样
1、《三国演义》即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集兵法和谋略于一身的兵书。
2、它以精彩的内容,引人入胜的情节,将读者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让人们对三国时代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3、与此同时,罗贯中又以其惊人的天赋,将兵书战策,三十六计等,真实地融入了当时的三国纷争中。使人们对华夏在战争中,对谋略的运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其中对仁、义、礼、智、信也有比较深刻的解读。
4、而对书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虽然书中有的情节与史实不符,但毕竟是演义,各位达人也无需为此“吹毛求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