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如何评论目前美国的军事水平
美国的军事水平实力蛮强,算是一流。但别的国家的军事水平也在提高。量子技术,激光武器等,你就逊色一些了。军事实力不能说绝对,决定战争的胜利因素是人不是物。是人的军事素养,和在战场上的胆气和精神。
二、美国对日本的控制达到了什么程度
今天的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外交全都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用一句“生死操于他人之手”,来形容美国对日本的控制,恰如其分。当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只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待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接受了美国的全面占领。从那时起,美国就对日本实施的全面的军事占领,同时根据《波兹坦公告》第九条内容规定,日本解除全部武装,不得拥有军队,所以从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国内的军事防御力量,基本上都全部被美国所掌控。
虽然在二战结束之后的日本,在1954年成立了前身为“警察预备队”自卫队组织,但是其军事指挥权利始终都被握在美军的手中。同时根据1951年签订的《美日安保条约》中的第六条里,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美国对日本国内驻军以及建设驻军基地的权利,这就使得美军对日本的军事控制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此外2013年日本陆上自卫队中央即应集团(CRF)司令部,从原来的朝霞驻地(即东京都练马区)转移至驻日美军陆军司令部所在地——神奈川县座间市。此举不但实现了美日两军之间的共存,而且可以使信息共享和彼此间的交流更加的活跃,从而进一步强化美日间的合作关系,可以从根本意义上实现美日两国海空军事一体化。
由此可见,一个没有正规军队的日本、一个被美国大规模驻军的日本,想要实现武装力量国家化,在目前的形势下基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日本在自卫队的军事装备以及规模上屡屡进行了突破,但是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在美军的默许下进行的,反而加大了美军对日本自卫队的控制强度。
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政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曾经对日本在二战期间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做出过深刻的反思,而且在上世纪6~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便一直在努力推动与亚洲其他国家比如中国的外交正常化,比如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石桥湛三、福田康夫、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等首相。
日本这种努力虽然带有一定的自身目的,但是在当时主要开始为了配合美国对中国动作,即拉拢中国来共同对抗苏联。而等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意识到中国的威胁之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本对中国态度随之变冷。
当时的日本政府对中国变冷的态度来得非常的突然,即使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对华亲善的鸠山由纪夫,希望和中国、韩国一起共同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但是鸠山由纪夫执政还没有到1年就立刻被踢下日本政坛,随之消失在日本政界。
难道日本政府意识不到中、日、韩自贸区对日本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么?事实上当时的日本政府以及经济界是非常清楚这中间是有多大的利益的,但是美国对此不认可,日本政府就一点办法都没有,直接换掉首相,从此中、日关系降到冰点。
今天的我们一提起日本的经济,首先想到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日本在1985年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另一个是美国在1985年,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定》,逼迫日元升值并在日本股市兴风作浪,造成日本股市严重泡沫化并最终崩溃,引发了日本严重的经济危机。
从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在后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都呈现负增长,这段历史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日本失去的十年”。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的是,日本在军事、政治方面长期的“跛腿”,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呈现畸形状态,也就是日本国内经济并不能受到日本政府的有效控制,反而是美国政府在控制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对于美国来说,日本就是美国人手中的一个傀儡,需要的时候,美国人就会来割一刀,事实上从《广场协定》签订以后,美国不断的对日本大开血口,不断的要求日本提高对美驻日部队的军费供给。而且时不时的对日展开经济制裁,以削弱日本经济对美国的威胁。
今天的日本经济、军事看起来十分的强大,但是这种强大在美国人的眼里,事实上都是沙滩上的城堡,根本就不堪一击,因为在军事、政治上被美国全面控制的日本,想要自己有所作为何其困难,而日本今天的遭遇,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警醒,要求我们对美国人的压力随时保持足够的警惕,避免以后重蹈日本覆辙。
三、二战时期日巡美巡英巡德巡的综合性能相比较怎么样
实际上,这很大程度上根据各方对于巡洋舰的战术地位和设计分不开的。综合性能来讲,美巡最好,日巡次之,德巡再次,英巡最后
日本是最早设计建造重巡洋舰的国家,当时《华盛顿海军条约》(海军假日条约)限制了各国的主力舰吨位,日本主力船只总吨位只能达到美国的60%,于是日本制定修改了“九段作战计划”,在美国舰队进攻过来的路上,分阶段进行阻击渐灭作战,削弱敌方舰队实力。在这个作战计划中,打击力量核心分别为远洋潜水艇部队、岸基航空兵部队、水雷(就是鱼雷)战队、主力舰部队。
其中水雷战队负责的第七段“内南洋水雷强袭战”,就是日本海军主力夜战部队,对美舰队发动夜间水雷强袭,依靠一票驱逐舰(小学生),密集发射远程鱼雷,削弱对手。每一个战舰世界的老玩家,都有过被鱼雷海支配过的回忆
而日本制造重巡洋舰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水雷战队进行夜间强袭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撕破美国舰队的外圈防护,让驱逐舰们(小学生)能够冲进去对其主力舰队进行雷击作战。所以日本巡洋舰的特点就是,高航速、重火力、轻防御。
高航速,目的在于能够跟的上驱逐舰的速度,进行配合作战。强火力,必须要撕开对方防御圈,还要装备鱼雷必要时也上去雷击。轻防御,目的在于夜战!近距离的夜战!防御顶个鸟用。
典型例子就是高雄级重巡洋舰,其航速可以达到35.5节,主要装备5座双联装50倍口径的203mm主炮,以及4座4联装610mm的鱼雷发射器。但是主炮塔只有25mm装甲厚度,炮座厚度25-38mm,被戏称为蛋壳炮塔。
与日本相反,美国在了解到日本的打算之后,设计重巡洋舰时,把重点转向放在阻止日本撕开自身外层防御网上,因而把防御力放在首位。航速能满足大舰队前卫战所需即可,火炮采用较省重量的3座3联装的布局方式,不装备鱼雷(有鱼雷容易被引爆,削弱防护)。
在海军假日时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昆西昆西昆0v0),10300吨的标准排水量,其水线装甲为76-127mm,内侧还设置19mm的防破片装甲,炮塔正面装甲达到203mm。航速32.5节,装备3座3联装55倍口径的203mm舰炮。
等到可以无视海军假日条约对于重巡洋舰吨位限制时,巴尔的摩级吨位放大将近50%,到14700吨,主炮和航速基本无变化,但是装甲防御大大增强,装甲带增加到102~152mm,司令塔也设置152mm的装甲,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跟美国日本时刻准备一言不合就开切相比,英国人则要淡定安逸的多。什么?德国海军?1935年Z计划开始前,德国海军能看?所以英国人设计巡洋舰则更多是为了更好的看管广大的殖民地。打打杀杀多没意思,大家一起来喝红茶吧。
所以英国巡洋舰设计,防御较差、火力较差、航速一般,但是航程很大(去全球看管殖民地),适航性很好,舰内空间较大(让水兵更好的海上生活)。
典型例子是伦敦级重巡洋舰,9995吨的标准排水量(一定要遵守海军假日基本法,不能超过万吨),4座2联装50倍经的203mm主炮,2座4联装鱼雷(后拆除),最大航速32.5节,但是续航力可以达到惊人的12500海里。
一直到1935年《英德海军条约》签订,德国海军开始造船计划后,才真正开始走上正轨。由于还没脱离海上破交战的范畴,德国海军对巡洋舰的设计,不过是为了更好的配合主力舰开战海上破袭作战。由于德国一开始就不是海军条约的参加国,因而可以无视海军条约对于巡洋舰吨位不超过一万吨的限制,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大德意志海军吨位浪费能力天下第一的传统。
其巡洋舰设计为,重防护(能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坑动力(蒸汽轮机可靠性差,德国研究部门长期热衷于对船用柴油机研究和改进,对于蒸汽轮机水平一般),火力一般,适航性好(可以在海况恶劣的北大西洋航行,看形式不妙还可以往高海况地区跑)。
典型例子就是希尔薇,哦不(你懂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欧根欧根欧),标准排水量14200吨,航速32.5节,防御能力是70-80mm的主装甲加50mm的穹甲(欧根:当时一颗这么大核弹在我头上爆炸,吓死我了),武器为4座2联装60倍口径203mm主炮(倍径最大),4座3联装533鱼雷。
四、二战时期美国为什么要打柏林
1、美国陆军没有攻打柏林,二战末期,英美军队自诺曼底登陆后自西向东攻击纳粹德国,苏联红军自东向西直扑柏林。美苏在易北河会师完全包围了柏林。但从战略态势上,苏军离柏林更近更有进攻的条件。
2、我看过丘吉尔的回忆录,丘吉尔是力主进攻柏林的,他已经认识到了战后的格局,攻下柏林对美英更有利,奈何大英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没有话语权了。
3、罗斯福病入膏肓精力不济,艾森豪威尔认为进攻柏林只有象征意义,还要面临纳粹德国临死前的反噬伤亡会很大。
4、所以美国把攻克柏林的荣耀让给了苏联红军,苏联红军以伤亡30万人的代价攻克了柏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