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国外监狱的伙食怎么样
1、很多人对于美国的监狱并不陌生,这个经常在好莱坞大片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常常让人产生好奇,人们对美国监狱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遵循着弱肉强食、丛林生存的暗黑世界中。但其实,美国监狱里面犯人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悲惨,他们虽然没了自由,但很多人身权利依然能得到充分保障,如果犯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有权利进行申诉,美国的司法部门也会高度重视,尤其是在饮食方面。
2、犯人们的条件也着实让很多贫困国家的人民羡慕不已,美国联邦监狱在美国有上百所,每个监狱的伙食都不一样,但都几乎保持着高能高脂的标准,早餐常常有蒸蛋羹、牛奶、烩水果、烤面包和火腿;午餐常常是荤素搭配,炸鸡、鸡肉、牛肉都是餐桌上常见的菜品;玉米粒、沙拉、生菜胡萝卜也是正餐常吃的蔬菜,餐后常常还会有水果、零食可供挑选。
3、据说美国犯人每日的伙食标准高达20多美元,如果是死刑犯,最后一餐会更加的丰盛,监狱也会尽量满足犯人的要求,连雪茄也会允许抽上一支。
二、远洋船员在海上的伙食和住宿条件怎么样
1、此时的我正在一条世界最大客滚船上,前往印度的海上,我把最真实的船员生活写照分享给大家,不管你是对船员真的感兴趣还是想了解后做船员,先看完后在决定你的想法。
2、我最想告诉你船员的住宿条件和伙食情况,这也是所有船员以及外界人士所关心的。
3、很多人说船员有吃完的海鲜,吃到不想吃,其实你们都错了,船员的日子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反而更差。
4、远洋船员的伙食来自世界各地,而每个地方的伙食质量以及伙食供应商参差不齐。现在的人眼里都只有钱,根本不会照顾船员在海上的辛苦,供应商卖给我们的伙食都很差,甚至可能在岸上冰库的时间就一年了甚至更久。而新鲜蔬菜质量也不会好到哪里,甚至他们会作假,在蔬菜里加额外的东西来增加蔬菜的重量。
5、有时候我们被迫收下,因为退回去后可能就来不及再买了。很多人会问为何自己不去陆地上超市买吗?
6、船员不管是在海上还是到一个国家港口,都特别忙,根本没有时间,更何况现在各个国家疫情严重,也不敢下去。
7、伙食差不仅仅只有伙食本身的材料差,还有更关键的就是厨师差,有人说:好大厨不上船,上船的大船不是什么好大厨。
8、作为十几年的航海人,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几乎遇到的大厨要么不讲卫生,要么懒。即便是会做几个菜,都不情愿做,他可以不吃或者自己开小灶,所以船上的伙食可想而知。
9、如果摒弃别的原因不说,只说住宿的话,作为一名远洋船员,我更推荐去做客船或者滚装船,只有这两种船的生活空间大,噪音小,环境相对别的类型的船好很多。
10、比如散货船或者集装箱船,他们的生活空间在一个垂直高度上,一层可能有个三五个房间,而职位越低,就可能被安排在越低层,高层的都是高级船员。而这两种船的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即便不小,船员之间来往的相对较少,气氛会差很多,而客船或者滚装船几乎所有的船员都在同一层同一个生活空间,相互之间交流更多。
11、最主要的我还是觉得更安静,很多船型它的生活区和机舱在一个主竖区,从机舱传上来的噪音是避免不了的,而客船和滚装船不一样,不管是机舱还是烟囱都远离生活区,也因为这个原因,生活区内的卫生也更干净。
12、以上是远洋船员的伙食和住宿条件,只是单从局部上谈,如果从整体上谈,远洋船员还不如短线船员。
13、远洋船员横跨一次大洋可能快的二十多天,慢的要几个月,而船上的伙食库有限,绿叶蔬菜是吃不了很久的,所以吃到后面都是吃肉吃都吐,但是短线的国内航线,就可以经常靠码头下去超市自己买,甚至可以买到国内想吃的零食,但是在国外就不可能了。
14、住宿条件远洋船员的可能会相对更好,这和船舶性质以及管理都有很大的关系,话说回来,如果只是单纯的居住,住宿条件差与好的对比没有意义,都是苦逼的生活,没什么区别,跑船不是享受,只是生活所迫罢了,将就的过着。
15、我是@海员,一个十几年航海生涯的远洋船员,对船的感觉就只是为了上来挣钱,别的已经麻木。
三、16世纪欧洲吃什么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见证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如今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基本已经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这多少也让人感到好奇,过去中世纪的穷人,又能吃什么呢?不妨让我们来好好看看。首先来说说欧洲。
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这一段岁月,是欧洲粮食环境最为困难的百年,因为天气变化以及战乱的影响,饥荒时常发生。南欧地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凭借畜牧业,北欧却以动物作为食物来源。
到了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迎来了人口的爆发期,从小麦转变为开始广泛种植大麦、燕麦、斯佩尔特小麦等谷物。
对于中下层的居民来说,谷物以及豆子,成为了基本的伙食来源,农民和贵族都吃面包,但是两者制作成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以小麦精细面粉制作,并且用鲜美的啤酒酵母代替普通的发面团,故而又被称之为皇后面包,至于下层居民常吃的黑面包,则是混合了小麦和麸皮,这导致黑面包坚硬无比,有的制作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更是掺杂了大量木屑或者是其他杂物,导致面包坚硬如铁。
因此黑面包需要用小刀切割食用,而到二战期间,列宁格勒围城战役的苏军士兵,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依然是靠着这种黑面包渡过难关,在一部分欧洲文学作品当中,黑面包掰碎然后煮汤喝,也成为了常见的餐桌文化。
相比之下穷人的另外一个餐桌常见客户,便是豆子,炖豆子(BakedBeans)对于英国人而言,其历史地位就相当于中国人和米饭,俄国德国人于马铃薯一般重要,至今依然是十分常见的食品,过去也受到了大量穷人拥趸。
豆子的种类,一般是豌豆或者蚕豆,早期农民的汤料中很少有肉,往往豆子就是主要成分,除此之外,晒干的豆子,也方便人们的保存。
当欧洲穷人只能吃黑面包、煮豆子的时候,古代的中国穷人家,又在吃啥呢?周朝以前,中原地区最常种植的粮食为“粟米”,也就是小米,而在周朝以后,小麦作为粮食作物逐渐开始普及,因此开始转变为面食,到了汉朝时期,西域的烧饼做法和大豆传入中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可能。
当然了,一旦遇到各种灾荒,种地显然不能维持生存,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野菜,我国是野生蔬菜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野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不单单是穷人,不少富贵人家依然被野菜吸引,比如晋朝人张翰,在洛阳当官的他,仅仅因为思念家乡的莼菜,于是索性辞了官归隐家乡,从而有了“莼鲈之思”的典故,苏东坡品尝芦蒿后也是赞不绝口。写下“初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而在过去,面条菜、荠菜、马齿苋、蕨菜、水芹等,也经常上普通百姓的餐桌。而随着番薯等耐旱植物引进中国,明清时期的人口,也迎来了一番大爆炸。
但是正是在16世纪以后,欧洲和中国的伙食差距,也在逐渐拉开,欧洲凭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航海业的繁荣,伙食逐渐变得丰富,首先从一日两餐转变为了如今常规的一日三餐,在食肉量上,也逐渐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在乾隆所在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位英国农民的餐桌上已经有面包,奶酪,啤酒,蔬菜和燕麦饼等丰富餐饮,时不时还有腌肉享用。
光绪年间,一位沙俄出访清朝的使臣,在目睹清朝民间后曾经如此评价:“帝国最差的监狱也要比清朝农民吃得好。”他的话并非空穴来风,沙俄最艰苦的阿卡图依监狱,每天的口粮为1.2公斤面包和200克肉,这对于当时的清国居民而言,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