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二战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首先纳粹德国的国家大战略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2、希特勒在呑并奥地利后,又强占了捷克,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项领土索求,却又因国内即将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和他本人疯狂的政治理念,而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波兰。然而一方面波兰与英法两国有军事同盟协定,另一方面纳粹德国的不断扩张终于引起了整个西方社会的警觉,本来英法美三国对德绥靖是为了让一个适度强大的德国充当防止布尔什维克主义西扩的防波堤,而现在的德国却赢得了普鲁士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国力,这尤其对长期奉行大陆均衡政策的英美两国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更不用说德国身边的法国,这个国家为了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可是跟普鲁士打了几百年的仗了。
3、希特勒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己经成为了世界三大强国的公敌!而德国先后与日本,意大利的结盟和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更是大大加强了整个西方社会对纳粹的恐惧!
4、希特勒的第二个失误是不顾自身实力的不足,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战争范围和烈度,最终耗干了德国并不雄厚的国力。
5、纳粹于1933年1月30日正式上台,至1939年9月1日发动二战,中间只有短短的6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德国疯狂地扩军备战,然而必竟时间太短,德国本身资源又十分贫乏,因此至开战时,德军的装备其实并不强悍,德军之所以能在战争初期犁庭扫穴,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施了装甲集群战术,也就是所谓的闪电战,另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时欧洲各国松散的民主政体,这种体制根本无法在国家危急时进行全民总动员,在现在的疫情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一点!
6、德国扩军的重点在陆军和空军,尽管如此,陆军的主战装备,坦克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和周边强国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在西线战役时,隆美尔的第六轻装师装备的是捷克产的Lt一38型坦克,陆军的摩托化水平也不高,这一点在苏德战场上严重制约了德军战力的发挥。
7、戈林元帅的空军尽管研制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Bf一110和JU88,He一219等战斗机,还有享克尔轰炸机等新锐装备,却由于纳粹高层的短视,始终未能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和战略运输机,给日后进行的不列颠空战,东线战役和大西洋航运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8、而更加致命的是纳粹海军的先天不足,在战争打响时,雷德尔海军元帅所拥有的水面舰艇只有区区的2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和34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剩下的就是潜艇了。就这么一点兵力根本无法争夺大西洋的制海权,更谈不上协同陆军作战,在海狮计划和北非战役还有东线战役,以及狙击盟国援苏船队的作战,诺曼底抗登陆作战等关键战事中,海军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整场战争中沒有进行过一次舰队决战。
9、只有邓尼茨海军元帅的潜艇部队在大西洋航运战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然而这段辉煌也只维持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盟军加强了护航力量和改进了反潜战术后,U艇部队的损失急剧增加,最终不得不偃旗息鼓,成为了一支水下游击队。
10、一个不掌握海权的国家,即使掌握了陆权,也注定不会常久。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再次证明了这条铁律!
11、纳粹实力的另一个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战略资源的极度贫乏上。
12、德国除了煤炭,其它资源都十分稀缺,尤其是现代战争必不可少的铁,铜,石油和其它有色金属,另外德国的农业也无法自给,这就注定了德军不得不重兵防护其抢占的原料产地,从而在其整体战略上给对手留下了太多的突破点。
13、希特勒在下定进行西线战役的战略决心之后,首先进攻的就是丹麦和挪威,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瑞典铁矿石的供应通道,后又在两国驻扎了数十万大军,而其后的东线战场上兵力十分吃紧,可直到盟军兵临柏林城下,在上述两国的兵力仍未撤回,当然这也有防止盟军以该地为基地,加强对德战略轰炸的考量。而其在东线战场上发动的列宁格勒战役,也同样有确保铁矿石通道安全的目的,结果由于缺乏海军的有力协同和苏军的顽强抵抗,近百万大军在列宁格勒城下被拖住了整整九百天,根本无法策应其它战区的作战。
14、对希特勒来说,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石油,石油,石油!在西线战役中,德军所消耗的石油主要是由罗马尼亚和苏联提供的,在不列颠战役中闹了个骑虎难下的元首之所以要挺而走险地入侵苏联,主要原因就是历时大半年的空战消耗了德国大量的库存石油,而斯大林有可能,更有力量随时关上高加索和罗马尼亚大油田的油龙头!此时的希特勒清楚地知道,德国与整个西方的矛盾己经无法调和了,他必须在美国彻底翻脸之前迅速抢到高加索的石油,乌克兰的小麦和其它战略物资,否则整个德意志民族有灭绝的可能!
15、为了这一目的,他不顾德国军方的反对,力排众议地与意大利结盟,指望意大利来稳定南欧局势,确保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同样为了石油,德军又在经历了莫斯科战役的惨败之后,紧接着向南俄挺进,发起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企图夺取高加索大油田,然而由于兵力和燃料的不足,更由于苏军的浴血奋战,李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在离格罗兹尼油田五十英里的地方停止了进攻,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损兵150万,德军实际上输掉了整场苏德战争!
16、而在其后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战役正进行到关键时刻,美英盟军于1943年7月在西西里登陆,意大利随后倒戈,罗马尼亚己处于盟军战略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的战斗半径之内,希特勒为了保障其最后的石油来源,将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武装党卫队第二装甲集团军紧急调往南欧,在事实上放弃了整个东线战场!
17、另外英美两国对德国从40年5月至45年4月持续了将近五年的战略轰炸也极大地摧毁了德国的战争潜力,盟军战机共出动4百万架次,对德军防区共投弹270万吨,击毁德军飞机5万五千余架,超过850万德国居民死亡或无家可归,公路运输瘫痪90%……。
18、大轰炸使得德国集中制造战斗机及防空高炮,而大大减少了轰炸机及坦克,重炮之类的进攻型武器的生产,德军还不得不从东线战场调回了大批战斗机联队,使得其空军在东线的兵力从61%一路下滑到3%,从而大大减轻了东线苏军的压力。
19、而且美英还通过海路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包括各种型号战机14000架,军用汽车近50万辆,装甲车12000辆,摩托车32000辆,列车13000台,冲锋枪约11万枝,火炮近8000门,各类物资1600余万吨,价值约110亿美元,此外还有高辛烷值的航空燃油和电解铝,还有3万余台高性能机床,上亿双军靴和海量的斯帕姆罐头更是大大填补了苏联的空白。
20、德军的主要兵力被牢牢地吸在东线,即使在东线败局己定的情况下,残余德军也无法迅速撤回本土,因为德军总参谋部需要他们拖住苏军,以便为本土保卫战争取时间,美英盟军于44年6月进行的诺曼底登陆之前,纳粹帝国的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二、二战英国对德国态度变化
1、二战时期英国对德国态度变化是非常的大。二战刚开始时。英国对德国侵略东欧国家是墨许和纵容的。当时英国有私心,它想平衡各大国在欧洲的力量。但后来英国看到德国野心越来越大。想要吞并整个欧洲时。英国就表示坚决反对了。
2、在德国占领波兰后。英国和法国正式向德国宣战。有此二战爆发。到后来德国要攻打英国,对英国狂轰滥炸时。那英国对德国是恨之入骨。誓死抵抗。坚决要打败德国。
三、德国和英国两国各项数据对比如何
1、您好,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了20年,从3月23号封锁限制以来在家开始写疫情日记,并在4月初开始拍视频入住西瓜,我记录了一些关于本次疫情的事件。
2、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的头条图文以及西瓜视频。
3、英国跟德国的对比,第一次在英国被重视是在4月11日,当时从日监测数入手,详细分析了为何在四月初德国就达到了10万日测的水平,而英国直到4月末才勉强达到10万日测的目标,但在5号在连续4天的日测10万之后出现了下滑。
4、导致测试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制造能力,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科研这一块英国会有一些优势,但到生产环节一下子距离就拉大了,德国本土有好几家世界顶级的医疗设备制造厂,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5、其次,德国的政策制定周期要比英国短很多,政策制定的阻力也比较小,所以从政策制定,到推行要迅速太多。
6、还有就是民众的配合,即便封锁限制出台,并相对比较严苛,但英国民众普遍还是并未严格遵守。而我在德国的朋友跟我说,大家都极其配合。
7、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看,德国目前是整个欧洲最好的国家了。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谁打败了德国
1、总起来说,是以美、英、苏为首的世界各同盟参战国打败了德国,要不为什么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呢。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牵制了日本约70%的兵力,这为苏联、英、美等国家创造了战机。整个二战的德国战场决定性力量是美、英、苏三个国家,美国那时已经建立起了超级军事力量,成为了超级大国和全球性打击能力国家。
3、对德作战期间,美国是同时向全部盟国援助先进的武器装备的国家。近150艘航空母舰驰骋大洋,与英国海军一起,控制了全球水道和资源。最后的诺曼底登陆,英美出动5000艘战舰,12000架飞机。空中运输能力每天必须400吨补给,针对德国的战略大轰炸,摧毁了德国30%的工业生产能力,空军的西线激战,德国飞机被击落57000架,摧毁德国空军80%以上的飞机,使得德国空军东线力量不足。海上激战,摧毁了德国海军主力,陆地作战48000辆坦克被摧毁或缴获。
4、真正摧毁德国意志的,苏联在东线取得重大胜利,封锁德国港口;美英对德国昼夜不停的战略轰炸,炸毁重水工厂,使其无法生产原子弹;摧毁了德国最重要的鲁尔、萨尔工业区;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
5、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苏军攻占柏林。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