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商丘旅游业发展的怎么样
1、商丘的旅游业一直是个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一句话总结现状:旅游资源很丰富,开发力度还不够,现正在快速建设发展。
2、商丘是河南的东大门,中国六朝古都、中国十大古城等都是商丘的头衔,无论是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根据官方的资料显示,商丘有国家级景区16个,其中3A级8个、4A级3个、5A级1个,而且还有国家湿地公园4个,省级、市级数不胜数,景点数量多达三千多处!!!可见商丘的旅游资源多么的丰富。
3、尽管商丘有着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为什么商丘的旅游业并不像兄弟城市洛阳、开封那样蓬勃发展,成为本地的名片、作为拉动本地经济增长重要的杠杆呢?商丘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政府决策部署等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4、那么商丘的决策层为何不早早发展商丘旅游业呢?个人认为,商丘以前的的决策层把重心放在了城市基建、改善民生、提高医疗、加强教育等方面了。俗话说一步一步走、稳扎稳打,随着商丘城市基建、民生、卫生、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大大提升,商丘已经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各种条件,所以在这两年,商丘市正在大力的发展旅游,商丘古城建设改造如火如荼,并且进行招商引资,大把资金投资商丘旅游业,还提出了“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的口号,商丘市旅游局也随之开展一系列景区评选活动,各县区也响应号召,对发展旅游高度重视,不断地提升景区综合建设水平…….
5、我相信,商丘的旅游业一定会越来越好,商丘的旅游业一定会成为商丘的城市名片,一定会成为提升商丘知名度的马车、一定会成为拉动商丘经济的杠杆之一,拭目以待吧!
二、商丘为什么叫商丘
1、中国历史五千年,从人名、物名、地名。所有的名字都是有因果关系和起源先后的,而且都会有一段历史或者故事,有个词说的好“从而得名”。“从”是伊始。“得”是最终。所以说一个名称的由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原因,下面我们说一下商丘的由来,
2、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商丘是商部族的发祥地、华裔商人的起源地和中国第二个王朝商朝的建国地。商丘这个地方是三商之源、华商之都,这就是商字的由来
3、按照丘字的查询和历史记载,现在意思有“丘陵”“丘壑”“山丘”等,丘也是丈量单位的一种,而从商代甲骨文开始“丘”的字体形状为两个小土堆,代表两小土堆就是一个大土堆,而帝喾之子契(阏伯)被虞舜封于商(今睢阳区)做火正,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爱戴,仙逝之后故人们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爱戴他的人民都会捧把土来表达对他的感恩之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座大土堆,所以又称为丘,而这就是丘的由来,
4、百姓为了纪念他,取地名为“商丘”这就是为什么商丘叫“商丘”了。
三、河南省商丘市怎么样
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丘商祖故里: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商贸名城中部最佳投资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哺育了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的商丘人民,造就了尊商、亲商、爱商、富商的传统美德。商丘简介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河南的东大门,总面积10704平方千米(市区面积91.9平方千米),全市人口832.39万。商丘下辖2个市辖区、1个省级开发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商丘为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六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原经济区“半小时紧密层”核心城市及对外开放前沿城市,豫鲁苏皖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地利”商丘——六大资源优势区位:东引西进之“桥头堡”商丘地处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发展中地区的过渡地带,商丘为中国东引西进、通达南北的桥头堡,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商丘是河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省辖市,距连云港港口300公里、青岛港500公里、上海港700公里,为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两横两纵”(长江、陇海与京广、京九)经济带四个交会城市之一,是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产业转移最便捷的地市。交通:“十”字型交通枢纽商丘交通四通八达,是交通部确定的交通枢纽城市,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310国道与105国道,以及连霍和济广高速在此交会,连霍、商周、商菏、商亳高速在此形成“米”字型,加上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完成,构成了承东启西、通南贯北、内外连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所形成的三个“十”字交汇,使商丘成为豫、鲁、苏、皖接壤地区的黄金交通枢纽。商丘军民合用机场和通往华东的沱浍河航运即将建设,届时将成为集铁路、公路、民航、内河航运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资源:煤电充裕+豫东粮仓商丘煤电资源丰富,供应充足。永夏煤田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储量达100亿吨,全部为产业用优质无烟煤,年开采量达2000万吨。全市现有火力发电厂5个,总装机容量达到247万千瓦,未来两年将达到580万千瓦,有550千伏输变站1座;220千伏输变站6座,在建4座;110千伏输变站24座,在建3座,商丘电网的供电能力及可靠性等方面均能满足商丘开发区的用电需求。商丘是豫东粮仓。商丘粮食产量在100亿斤以上,占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1/9,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优质种籽基地,永城、夏邑、柘城、宁陵、民权分别被授予“中国面粉城”、“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三樱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河蟹之乡”。人力:劳动力成本低廉商丘是黄淮平原腹地的一个农业大市,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富余劳动力26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22万人。商丘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较低,劳动力转移空间巨大。近几年,商丘市高度重视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职教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建各类大中专院校72所,其中高等教育院校6所:本科院校2所,在校生3.12万人;普通专科学校4所,在校生4.4万人。环境:软硬环境创一流商丘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园林城市,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入选中部六省30个最佳投资城市前10名,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拥有独特的东部区位、西部成本的优势。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推行“首问负责制”、“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大项目联席审批制”和“限时办结制”等方便外来投资的行政效能机制,着力打造“政策最优惠、环境最宽松、工作最高效、服务最优质、投资最安全、成本最低廉”的投资环境。人文:商业文明发祥地商丘具有5000年文明史,是商业、商品、商人和火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三商之源”,“商人”、“商业”起源于商丘一说。商丘还是孔子的祖籍、庄子和花木兰的故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归德古城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永城芒砀山历史文化景区出土的金缕玉衣,被专家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汉墓壁画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商文化、火文化、木兰文化、庄子文化和汉梁文化闻名海内外。“重商”商丘——优惠招商政策商丘是中华商业文明的发祥地,是“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历来有重商、崇商的传统。近年来,为加快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商丘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四方客商前来商丘投资兴业。以下摘录《商丘市鼓励外来投资优惠办法》(部分):?服务与权益保护方面第十九条鼓励企业入驻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由开发区和各产业集聚区提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第二十条投资项目实行“代办式”服务,通过市县两级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进入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的项目,由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代为办理,限时办结;需上级部门审批的,相关部门尽快上报协调审批,市县两级招商部门全程协助办理。第二十二条严禁“四乱”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非经法定程序或政府批准,严禁任何部门进入企业检查、收费和处罚,对“四乱”行为一经查处,严肃处理,追究直接责任人、分管副职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特色”商丘——梁园产业集聚区商丘市梁园产业集聚区位于商丘市梁园区西北部,总规划面积35.1平方公里,为河南省政府批准的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是商丘市梁园区为加快工业项目落地、提高产业档次、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而规划建设的一个新兴多功能产城融合区。?产业定位集聚区规划为铝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2大主导产业,空间布局为铝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医院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物流商贸区、综合服务区6个功能分区。发展定位以铝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医药机械、物流仓储、汽车商贸产业为辅助,集产学研于一体,宜居宜业,功能多元,特色鲜明的先进产业集中区、现代城市功能区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发展现状近年来,梁园产业集聚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截至目前,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七通一平”、“7纵7横”及环形公路建成通车;累计落地工商业和城建项目120余个,其中工业项目93个,亿元以上项目19个、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企业58家。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医药、铝材加工等3大产业集群和粮食、肉食、木材、医药、铝材深加工等5条产业链,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9万人。?所获荣誉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项目建设发展,梁园产业集聚区综合功能日益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首批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2010年,被新浪网评选为“中原最具投资价值产业集聚区”,被人民网评选为“中国规模产业园示范区”。“人文”商丘——五千年文化积淀?孔子还乡祠孔子祖先为春秋宋国人(其祖居地为今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的祖坟仍在此地)。公元前680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祖籍祭祖省亲。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乡,在王公楼村建孔子还乡祠。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圣祠。古时,每临科举,总有众多殷殷学子前来叩拜,以祈得到文曲保佑。?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帝大为嘉叹,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范仲淹来应天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华商文化广场修建于2006年,占地140余亩,位于睢阳区火文化景区阏伯台南,与火文化广场相望,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火文化、商文化景区,主要景观包括四部分:一是三商之门。采用3个变形的甲骨文“商”字作为基本造型,门顶雕以玄鸟,寓意为“玄鸟生商”,3个“商”字形的门相连,寓意为商人、商品、商业之源,商朝最早的建都地。二是富商大道。由广场大门穿过万商广场一直延伸到王亥塑像前,由各个历史时代的货币图案构成,寓意为富商丘、富商人。三是万商广场。位于王亥塑像的正前方,由2.01万个各种字体的“商”字图案构成,寓意为万商源于商丘、万商云集商丘。四是王亥塑像。塑像高达9.5米,意为九五之尊。塑像既表现了王亥的王者气概、大家风范,又表现了商人的睿智精明。(资料来源/商丘市商务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