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中国古代有哪些体育娱乐方式
1、体育这事儿,放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里,都是各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下面这几样古代运动项目,更是各个见证了中国古代老祖宗们强大的运动能力。
2、作为中国儒家“六艺”里的重要一项,射箭运动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比如儒家宗师孔子,就是一辈子的射箭高手。以史料记载,他年轻时就喜欢在曲阜城里表演射箭,每次都到了“观者如堵墙”的程度。之后的两千年里,射箭的风气更遍及各阶层。不单文人武将们多有涉猎,甚至发展到宋朝时,民间习练射箭也成风。两宋时代的“弓箭社”,遍布宋辽边境的各乡村,乡民们劳作时都带着弓箭,习武热情十分高涨。
3、而在中国历代的知识阶层里,射箭更是武勇的象征。特别是中国历代的文化牛人们,更从不乏射箭高手。北宋状元章衡,曾在出使辽国宴会上,弯弓搭箭完胜辽国将军。明朝大儒王阳明在军营里纵马骑射,令明朝京军一群骄兵悍将拜服欢呼。强大射箭功夫,就是一场特殊修行,练出多少中国文化名流们,一生的铮铮铁骨。
4、中国武术流派众多,但要论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悠久武技,必须是相扑。它从春秋秦汉时的“手搏”演变而来,到两晋时以“相扑”的名号流传,且一直是军中必练的格斗科目。宋朝起更是火热民间,甚至北方农村秋收后,农民们都喜欢摆开厂子摔一番。汴京等一线大城市里,相扑比赛更是火爆开战,尤其是女子相扑赛事,更在北宋瓦舍里吸引眼球。连宋仁宗都曾亲自出席,气的老臣司马光一顿大骂!
5、当然,别管司马光怎么骂,相扑运动的火热流行,在之后几个朝代里都无可阻挡。历代军队里,它更是基本训练科目。宋元明清时代那些担负宫廷保卫的“”大内高手”,更是常见相扑行家。且从明代以后,各地的相扑技术也是百花齐放,不止是身大力不亏就能赢。明武宗年间,明军里瘦小的南方士兵,就曾与北方来的高壮边军进行过对抗赛,且凭着技术完胜。“以力相持巧”的技术风格,已经十分成熟。
6、马球,即中国古代的“击鞠”运动。它的起源时间地点,至今还有争议,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年间曹植的名篇《名都赋》。但发展到唐朝时,已是无可争议的唐朝“国球”。因其马上对抗强的风格,唐太宗年间时,唐王朝就专门下令各支骑兵部队习练马球。后来唐中宗唐玄宗等皇帝,更是带头领着打,更叫这项运动火遍天下。就连风度翩翩的文士们,也常见玩得开心。
7、甚至,就连唐朝号称最擅长打马球的神策军部队,都曾在长安主动挑战是年应考的进士们,却在马球场上被新科进士刘覃轻松完爆,闹出轰动长安的大新闻。马球的普及,此时已是全民运动。就连向来开放的唐朝女人们,逮住机会也打一把。不会骑马?《新唐书》里记载,好些唐朝女子们干脆骑上驴,把“马球”变成“驴球”,照样打的热闹。
二、体育三大领域是什么
1、大众体育:亦称“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
2、娱乐体育:娱乐体育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消遣性、文娱性等特点。开展娱乐性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
3、医疗体育:指运用体育手段治疗某些疾病与创伤,恢复和改善机体功能的一种医疗方法。“医疗体育”侧重论述体育的医疗效果和实施完成的方式方法,这是体育的主要效应之一。
三、可以用体育运动代替娱乐吗
1、因为,体育运动目的是健身,同时也能带来一些快乐。而娱乐,是通过歌,乐,舞等活动使身心愉悦。二者有相通之处,但又截然不同。
2、所以说,不能用体育运动代替娱乐。
四、怎样大力促进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是新时代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对我国体育消费发展基本状况、特征趋势及制约瓶颈等整体性和根本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体育培训市场、注重体育消费空间打造和渠道畅通、持续推进体育消费文化建设、重视体育消费发展的综合效应和坚持体育消费政策协同创新方向等促进体育消费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优化的关口,消费承载跨越关口根本动力支撑和需求引领的重要任务。
有关体育消费定位及特征,是体育消费发展相关问题认识的基本起点。
①从最终消费支出组成这一基本经济概念认知看,体育消费属于个人消费支出范畴。随着体育需求增长,体育消费业已成为现代服务性消费和生活性服务消费的重要内容,居民消费水平占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总支出比例不断提高。②作为新兴消费领域,体育消费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性逐步显现。从消费形态看,体育消费可分为实物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在阶层理论观点下,不同人群体育消费特点存在一定规律性差异。广泛运动项目类型为体育消费业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体育总局较早对体育消费综合效应的发挥予以关注,认为体育消费与旅游、教育、文化市场的结合,是其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关于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发展关系,强调体育消费对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从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视角,对体育消费拉动和刺激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和实践约束等进行全面分析,认为我国体育消费的广大人群基础,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体育消费市场的扩大、体育需求的增加,对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带动,以及由此形成明显规模效应等,具有稳固而广泛的共识。
对于体育消费发展影响因素的认知,不同时期侧重不同,并已展开多个面向。体育消费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市场需求,受到来自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收入状况、价格水平、储蓄率等多方面经济因素的作用和制约。立足广泛社会效应,体育人口是体育消费市场扩大的基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扎实推进青少年体育,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全面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构成体育消费习惯养成、体育消费发展的有利条件。从更广泛社会发展层面,在深刻洞察高度互联社会特征基础上,得出时间对于体育消费扩大、体育产业增长存在硬性约束的判断。在微观主体行为偏好层面,随着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和引入,体育消费行为研究呈现越来越显著工具理性和理论规范特征。大量研究对个体体育消费行为特点和规律等进行广视角多维度探求和揭示,形成围绕体育消费主体行为偏好特征的系列认知。不同项目及人群的体育参与体验、消费行为动机等显著不同;从体育消费意愿至体育消费行为个体间差异存在并呈现出了独特的作用。
关于促进体育消费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始终是体育消费发展问题讨论的落脚点,目前已基本形成供需两端分析层次体系。在需求层面,从影响体育消费相关经济社会及主体行为因素出发,对体育消费发展的需求侧动力机制进行探讨,构成促进体育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方面。体育消费是最终需求形态,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培养消费意识、增强体育技能、挖掘闲暇时间等,实现对体育需求潜力的激发,是有效扩大体育消费的内在要求。从供给角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体育消费升级、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我国促进体育消费实践中,体育产业政策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独特作用。国家体育总局认为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消费,应积极壮大体育产业主体、丰富体育产品供给、创新体育消费业态和模式等。
复工复产之中,消费刺激的新政也一跃而上。
疫情是一场战争。好的一面是,国内大部分行业正逐渐开启战后重建,这其中,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的消费,也俨然成了当下各地政府不断思考的新命题。
幸运的是,体育这个强线下的消费也一样得到了重视。早在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二十三家部委便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这其中也包括国家体育总局,而该《意见》中则三处涉及到体育。
河北省也将在2020年发放总值1500万元的体育消费券。而在去年,体育补贴政策落地了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四市,接入体育场馆97家,注册用户达14.44万人,共发放体育消费券1500万元,带动个人运动健身直接消费约3746.80万元。
体育消费势在必行,这也是行业复苏的一大步。而类似于小型赛事以及消费券等适度的引导,对于重塑消费者信心、恢复正常体育生活而言,的确有着积极作用,同样也是对运动人群传达复苏的信号。
只不过,消费券这类新政,对当下各类行业的提振作用之外,仍有着缓和报复性消费趋势的作用。譬如说餐饮、服饰、旅游等行业,或许在疫情后会面临爆发的情景,而如果这个时间过长,对于体育行业来说并不友好。
再加上国内体育氛围普遍薄弱,如果大众的体育消费意愿会受疫情影响而提高,那么消费券成为长期补贴的举措,无疑会给体育消费市场带来更多生机。因此,消费券带来的效应不应该看短期,而应该看长期。
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在疫情未完全退散的当下,大众对体育参与、户外运动仍有排斥心理。
赛事重启受到了不小的质疑,这样的状况背后,是整个体育行业都需要面对的。大众对体育参与的信心不足、后顾之忧仍在,因而完成心理建设也尚需时日。
但无论如何,可以看到体育行业复苏的种子已经播下,正在体育人开始伺机而动时,原本有着重启之势的体育赛事和职业联赛,却再一次按下了暂停键。
可以看到,在人员集聚性高的特点下,体育这个受疫情影响极大的服务性行业,的确在复工复产中位置更边缘。不过,从整个抗疫的战略角度出发,这样的走势也不无道理。
原本备受期待的2020,如今看上去成了一个被偷走的体育大年,从上游到下游的体育产业链中,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静养,在近期裁员、降薪的风波中,努力活下去成了体育人的口号。
体育行业已经到了最为艰难的时刻,但不要忘了,为防疫工作做贡献、牺牲的人还有很多,作为坚韧的体育人,仍要为抗疫站好最后一班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