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足球鞋实战怎么样(男士球鞋有什么推荐吗)

119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荷马足球鞋实战怎么样(男士球鞋有什么推荐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男士球鞋有什么推荐吗
  2. 马拉多纳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
  3. 怎么破马其顿方阵

一、男士球鞋有什么推荐吗

20年的情怀-皮蓬大AIRNikeAirMoreUptempo篮球鞋

NikeAirMoreUptempo(后面简称大AIR)是96年皮蓬夺冠的战靴。此鞋恰逢公牛队72-10的辉煌时期,皮蓬在赛场上的完美表现,以及公牛队逆天的骄人战绩,也为其增添了不少的光环。同年皮蓬又穿着蓝白奥运配色征战了亚特兰大奥运会并夺冠让这双大AIR名声更广。96年我上初中,我们六个发小逃学去唯一有CCTV2的小伙伴家里去看NBA(那时候没有体育频道,NBA一般都是CCTV2演的比较多,而那时候我们家里收不到CCTV2,只有闭路电视才可以)上午看完球,下午再回去上课,被老师连打带骂甚至找家长,我们容易么。。。那个时候我们眼里只有乔老爷和皮二爷,什么罗德曼,科尔,库科奇都无视了。球鞋也就是看看就好了,根本买不起也买不到。大AIR一上市人们就被两侧大大的AIR所吸引,遍布前后掌的开窗气垫和横跨鞋面的AIR字样让它成为了那个年代里最具有代表性的顶级球鞋。当年乔老爷穿的是AJ11,各种突破各种科技又是碳的,现在价格都超高啊。。。不过我觉得这双大AIR也不逊色AJ11虽然没啥科技,但是外观绝对的骚脚感也还不错,当年的球鞋很多都是AIRMAX外露,最容易辨识的就是气垫中间一条接缝,LZ第一双篮球鞋就是98年买的石佛NikeTotalFoampositeMax,当时的脚感觉得MAX比SOLO弹比SOLO硬一点,结果这是我在入手大AIR之前唯一MAX的鞋,后来买的要么是SOLO要么就是ZOOM,原因是我这双邓肯打了一年气垫就炸了,是打球的过程中漏的,后跟一大洞,我当年买这一双鞋真吃了好几年土,所以我现在对MAX都没有好印象脚感的话我还是喜欢ZOOM那踩屎感觉。这双大AIR也打破了我近20年不买MAX的传统。

斯科蒂·皮蓬(ScottiePippen),1965年9月25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汉堡,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小前锋,绰号“蝙蝠侠”。1987年NBA选秀,皮蓬在首轮第五顺位被西雅图超音速队选中,随后被交换至芝加哥公牛队。职业生涯曾先后效力于芝加哥公牛队、休斯敦火箭队及波特兰开拓者队。皮蓬职业生涯与迈克尔·乔丹一起拿到6枚总冠军戒指(1991-1993年,1996-1998年);七次入选NBA全明星赛;1994年获选NBA全明星赛MVP;1996年入选NBA50大巨星。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皮蓬代表美国国家队“梦一队”和“梦三队”获得男篮冠军。2004年,皮蓬宣布退役。2005年12月10日,公牛为皮蓬举行球衣退役仪式。

这双鞋是去年复刻的,复刻了很多配色。有黑白,3M反光,白生胶,白红,纯白,奥运会,公牛(女款)还出了迷彩,今年出了几款SupremexNikeAirMoreUptempo就不多介绍了。其实我刚开始在专卖买了白生胶,回到家看着大白鞋又看了看我大东北这雾霾,所以第二天我就退了,TB买的黑白。主要是鞋舌头都是布面的,真心刷不起啊下面是复刻的颜色

与老婆大人一人买了一双,我穿NIKE的鞋一直是42.5,大AIR不偏号,42.5正好,老婆买的是36.5也与其他鞋号一样。

仿麂皮鞋面还是比较难打理的,尤其黑色。各种溢胶情况比较多,恭喜自己买到了正版

既然是全掌开窗就要有个开窗的样子AIRMAX个人印象一直很硬,虽然我没有AIRMAX的鞋但是老婆还是有几双,问了她脚感,也是偏硬。所以这双大AIR也不是很软,我体重165斤穿这双感觉稍微偏硬一点,不过走路什么的不会太累。体重低于150斤不建议穿着打球,这鞋有中锋鞋的赶脚了,,体重太低的话鞋的自重来说启动和机动性都不适合,而且踩不出气垫感的话会很累。

大AIR侧面像分清左右脚还需要看半天

鞋底也有气垫开窗,按上去硬度还行,内陷设计,走路的话踩石子要小心。鞋底虽然平滑,但是底纹的走向使抓地力还算不错,不过如果非要穿它打球的话还是室内地板吧,总觉得全天窗的在室外非常容易炸,我已经有心里障碍了。这外底开窗为什么弄上了白色呢?难道是加强设计么?按上去完全没有放心的感觉。。。

女款就悲剧了,GS大童鞋,科技一直是减半的,这次气垫后跟只给开了三个窗,前掌无气垫

比比大小,大AIR属于比较“憨”的鞋,喜欢轻盈系列的请无视,因为这个厚重感非常到位,重量也是非常到位的,达到了523克

下面是几张外拍,也没打球,就是走走跳跳搭配的话还是黑色系更适合一些,盲拍很辛苦。。。

排排坐,拍的时候手里只有个桌面架子,所以自拍的机位都很低

长的比较寒颤就不露脸了,我脚型算是偏肥,穿这双很舒适,脚在鞋里可以放的很开左右空间很宽,在台阶上跑了几个来回跑跳了几次,鞋没有卡脚的地方,除了底偏硬一点但是缓震也还不错,没有震脚的感觉,整体舒适性还是可以的,这双鞋重量523克,太过沉重了,有兴趣的兄弟姐妹要考虑一下重量问题。整个鞋型都是以前篮球鞋的经典样式,我经常告诉媳妇这种才是篮球性,篮球性不只是舒适性还要有很好的保护性,现在的鞋来看我个人觉得保护性不如以前的鞋,现在追求的是轻便,飞线的应用使鞋子更轻了,轻便的同时就要牺牲一些保护性,虽然老鞋很厚重,有点不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了,但是我还是喜欢这种感觉,甚至我会强调:这,才叫篮球鞋!

由于AIR的突出,拍的时候大多数拍的都是侧面,忽略了正面。。。。下面是女鞋

后跟也有一大对号,材质是硬塑料的,显得档次稍高。这鞋对号运用非常多,一只鞋就有5处

说实话,正面没有侧面好看,很大的原因也可能是我们脚的问题还请各位多包涵

大AIR作为20年前的鞋子,情怀大于一切。从外观造型上看适合现在的流行元素很多,所以这是一双逛街的好鞋。作为实战鞋来讲除了笨重些,保护性和中底的支撑也还可以,抓地力不错,只是AIRMAX的厚度不低,在侧向急停的时候脚容易不稳,我建议如果实战的话,一定要把鞋带系紧才行。最后谢谢大家观赏

预告一张另外一双20年前的鞋子,这双那可真叫硬,硬的我试鞋的时候跟踩地板上似的

二、马拉多纳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

1、对马拉多纳要获得深刻而全面的客观认识,必须基于:意甲当时贵为世界第一联赛即小世界杯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世界杯对欧洲冠军杯压倒性的唯一无二的全世界影响力。

2、马拉多纳能够在世界足球有史以来最为巨星云集的80年代称王是籍着举世公认的两大里程碑作为划时代标记的:

3、首先是世界杯称王,使得86年世界杯被国际足联官宣为一个人的世界杯,这是三届世界杯得主贝利都无法企及的至高殊荣。当时的世界杯是精选的24支强队,光普拉蒂尼、鲁梅尼格、济科在当时的声望就相当于现在的梅罗,更别提老牌劲旅意、英的群星压阵了。不能拿上帝之手来否定马拉多纳的神奇,是瑕疵不假,但瑕不掩瑜,更是经典。本届杯赛对阵英格兰的连过5人的进球以及对比利时的连过4人的进球成为了世界杯十大进球中的两个,加上90年世界杯,马拉多纳创造了世界杯历史上的三个经典:世纪进球、世纪助攻、上帝之手;而贝利只创造了一个经典。对于世界杯,马拉多纳就是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无与伦比的传奇,是上帝与魔鬼同时附体后交相霹雳、正负辉映的最高的精华造化。

4、其次是在意甲联赛两度捧杯称王,其难度绝对堪比登天。当时的意甲盛世可以誉为足球史上空前绝后的巨星群银河时期,欧洲的贝利—普拉蒂尼坐镇尤文,先是新皇帝—鲁梅尼格后是德国三驾马车坐镇国米,白贝利—济科坐镇乌迪内,荷兰三剑客坐镇AC米兰,看看这些伟大的名字你都会震惊不已,除了济科之外,其余都是在北方三豪门,而那不勒斯只是一支中下游的球队。你能想象世界足坛自92年以来,哪个巨星愿意从五大联赛的中下游球队挑战自己吗?一个都没有,更不用说在鼎盛意甲两次夺冠了。

5、再说当时的欧冠,只有联赛冠军可以参加,那时其赛制只有淘汰赛,强队及早相遇导致的后果就是损耗极大,然后导致低级别联赛的球队往往爆冷夺冠,不像现在基本全是五大联赛的豪门把持冠军,可以说欧冠在当时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意甲那么深受关注。

6、美洲杯只能说是老马的美中不足,贝利也一样抱憾。

7、如果把世界足球比喻成一个坐标系的话,那么马拉多纳就是唯一无二的纵坐标,这个纵坐标代表足球世界的绝对技艺和王者的霸气属性。由此不难猜测,贝利就是那个唯一无二的横坐标,这个横坐标代表足球世界的绝对数量和团队的荣誉属性。

8、强烈建议国内的80以后年代的球迷,对足球史要有全面的客观认识,方能认识到马拉多纳的至尊性与神圣性。马拉多纳之于足球,不单单是宙斯(最高的神),更是荷马史诗(波澜壮阔而又绚丽神奇)。

三、怎么破马其顿方阵

首先为亲们科普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奥秘,才能有办法破之。

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龙木之后,“天门阵”很快也就破了;三国时,诸葛亮的老丈人了解“八卦阵”的秘密,他能轻松把困在阵中东吴大都督陆逊从生门领出去。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重步兵的一种作战阵法,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有条不紊作战,士兵可以一抵十(见下图)

在荷马时代(前1100~前800年,对应我国的周朝时期),双方开战都是一窝蜂的互砍厮杀,场面很混乱,无从指挥、作战效率很低。

另外由于青铜器和铠甲的出现,这些东西被武装到了士兵身上,防御能力提高了,但笨重限制了单兵的活动,灵活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想出一个办法,假如把单兵排列在一起过,士兵之间就能够起到相互保护和共同进攻的目的,然后安排骑兵保护好两翼和后翼,这岂不是一个攻无不克的阵法吗?

经过演练,公元前七世纪,令罗马军队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就此。诞生了。

马其顿方阵中的士兵都携带长矛和盾牌,长矛长度在14到18英尺(1英尺=0.3048米)14英尺相当于4.3米。

常规阵法是每64名士兵为一排,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第二排的士兵则是讲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见下图)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补上,与此类推。如此看来头一排或边上的是最危险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一般有经验丰富的士兵站位。

马其顿方阵能否大显神威,靠的就是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齐头并进,不能临阵逃跑,对于临阵逃跑的士兵基本是就地砍死,旁边的骑兵有保护和监督的作用。

“方阵”刚开始时发挥了惊天地泣鬼的作用,毕竟是一个新的作战方式,杀敌效果相当显著,它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

随着敌人对方阵的深入了解,破阵的方法也就出现了。

“方阵”在整齐统一指挥上无懈可击,士兵也不敢轻易逃跑。当时前进的方阵就像一具超级坦克,无坚不摧。但是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那就是笨重不灵活。

假如换做我破阵,我命令士兵不要和“方阵”正面交战,避其锋芒。方阵前排都是近5米的长矛,硬碰硬无异找死。

首先不要理会方阵,第一目标是消灭方阵的护翼骑兵,这好比是消灭航空母舰的护航和补给,航空母舰威力巨大,没有保护和弹药等于一尊废铁。同理,方阵失去了护翼骑兵等于任人宰割的羔羊。

方阵护翼骑兵被我消灭后,下令第二梯队士兵手持宝剑和盾牌杀入阵中心,越往里杀越安全。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方阵士兵手持长矛无法转身。此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发生了逆转,宝剑发挥了它的灵动性,笨重的长矛反倒成了累赘。(见下图)

假如我能用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破方阵易如反掌,免去了士兵持短刃的肉搏战,埋伏一支强弩军,等方阵进入埋伏圈,万弩齐发,方阵士兵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马蜂窝。

事实上,当弓箭出现后,威力无比的“马其顿方阵”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UG体育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