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一、什么情况下会判点球
点球(Penaltykick),全称:罚球点球。当比赛进行中,一队在本方罚球区内由于违反了可判为直接任意球的十种犯规之一,被判罚任意球,应执行罚球点球。罚球点球可以直接进球得分。在每半场比赛或决胜期上下半场结束时,应允许延长时间执行完罚球点球。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被判点球呢?
在足球比赛场上在两种情况下应该罚点球:
防守的队员在自己的禁区内实施了比较严重的犯规,这种犯规是可以被判罚直接任意球的犯规,例如:在禁区内踢人、绊人、故意手球、拉人、推人等严重违反比赛规则的动作。
在淘汰制的比赛中,两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没有分出胜负就要由双方的球员来互射点球来决定双方的胜负。(开始由每个队伍排除5名队员进行射点球决胜负,如果双方在五轮之内打成了平手,就单轮的往下延续知道决出胜负)
将球放在点球点上,就是距离球门线9.15米的地方,除了罚球队员以外的所有队员都要站在大禁区的外边,在听到裁判员的哨声后,由罚球队员单独面对守门员进行射门。
1、点球应该放在罚球点上,也就是点球点上。
2、守门员应该站在球门线上,球门的中央位置。
3、除了罚球队员外的所有队员在点球提出之前应该站在大禁区的外边。
4、在裁判员的哨声吹响之前,罚球队员不能踢球,守门员不能提前移动。
5、主罚队员提出点球后,大禁区外的其他队员可以进入禁区。
6、主罚队员踢出点球后,如果没有其他的人接触过足球,不可以再次触球。
如果在罚点球的过程中,由于罚球方违反了规则,则球罚进时应该重新罚,如果球没有进则不重罚;如果在罚点球的过程中,由于防守方违反了规则,则球进的情况下算有效,球没有进的情况下应该重新踢。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球决胜的时候,罚出的点球是不能进行补射的,严重犯规的情况下被判罚的点球是可以补射的。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国际足联刚刚对点球规则进行了修改:
在2019年3月3日,他们宣布,以后的足球比赛中,除了以下列出的三种情况,防守队员只要在禁区内上肢触碰到皮球,就铁定要判罚点球,不论有意还是无意。
手球的时候,球员的手臂紧贴身体;反弹球打中上肢;因为惯性,球员倒地滑行期间触及皮球,而且皮球没有改变运动方向。
由上述规则可以看出,新规定是会减少争议,但是会不会造成进攻方球员刻意地将球往防守队员的胳膊和手上去踢呢?因为只要碰到对方没有紧贴身体的上肢,就会赚的一个点球。
二、足球比赛中手球的判罚是怎样的
1、足球比赛中手球犯规处罚视犯规故意或无意、不同地段,处罚标准也不一样。
2、禁区外故意手球的视其主观程度严重性,若为防守方最后一名球员故意手球,破坏进攻判任意球可出示红牌,其他情况可出示黄牌;禁区内故意手球判罚点球同时出示红牌
三、足球点球犯规规则
1、是指守方球员在己方禁区内犯规而判罚的一种定位球。由于罚点球的进球率在足球运动所有定位球判罚中最高,因此被称为足球的极刑。这些犯规包括只要犯规时未处于死球状态,应该判罚直接任意球的犯规,发生在禁区内时应判罚点球。关于直接任意球的判罚:
2、(7)为了得到对球的控制而抢截对方队员时,于触球前触及对方队员;
3、(10)故意手球(不包括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
4、一般来讲,裁判在判罚点球前还是会考虑现场实际情况,比如攻防有力,犯规的幅度,判罚的尺度等等!作为裁判,既需要活学活用,也需要审时度势!由于点球的特殊性,所以这个点球判罚必须慎之又慎,比如中超比赛,大多数点球的判罚都会看VAR来确定的!
5、即在90分钟常规比赛和30分钟加时赛都结束后,仍然没有分出胜负但又必须分差胜负的比赛,就需要通过一轮一轮互射点球的方式决出胜负。最近中超的排位赛,决赛,保级大战都产生了点球大战!
四、假摔的判罚应该是怎样的
假摔的识别与判罚随着比赛的激烈程度的不断地升级,试图欺骗裁判员的各种骗局也不断地出现。而其中“假摔”欺骗性和危害性较大,因为,它可以给裁判员的判罚增加困难,它可以欺骗和蒙蔽观众,甚至严重的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如何识别和判断队员“假摔”的欺骗行为,是每位裁判员在执法时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假摔”等欺骗行为,由于是职业性的犯规,动作往往较为逼真,不容易被识破,裁判员在识别其欺骗行为时,应特别注意了解其中的规律,掌握其动作的特殊性,就可以不受其欺骗,做出准确的判罚。一、“假摔”行为的目的:任何骗局都有它的目的,“假摔”的目的大约有以下几种:(一)骗取任意球或罚球点球。(二)骗取裁判员对对方队员的警告或罚令出场的处分。(三)欺骗和蒙蔽观众,博得观众的同情,有时还具有煽动性,给裁判员的执法工作增加压力。(四)在比赛将要结束时,领先队的队员会以“假摔”伪装受伤,从而达到延误时间的目的。掌握了“假摔”行为的目的,在观察犯规时就要考虑进去,不要让造假者的目的变为现实。二、队员试图欺骗裁判员的“假摔”行为可能有以下形式:(一)根本未发生接触:这种情况较为明显,如果裁判员跑动、选位好,应不难发现。这大多是进攻队员在失去很好的射门或传球机会后,所做出的欺骗动作。(二)来自对方队员先前的接触:攻方队员与对方队员发生身体接触后,并未发生跌倒或明显失去重心的现象,但该队员在失去很好的射门或传球机会后,就会佯装倒地,或者该队员故意倒在罚球区内。(三)来自攻方队员故意与对方的接触:攻方队员得球后,因无很好的射门或传球机会,而故意的去找对方接触,企图造成对方队员拌摔或冲撞的假象。例如:攻方队员带球到罚球区附近(或进入罚球区)后,该队员即将身体向对方队员倾斜,待其身体接触到对方队员时该队员即佯装倒地。(四)预期到与对方可能发生的接触,而故意在接触点上,让对方队员接触:这种方式是最逼真的佯装,动作较前几种更有欺骗性,因为这种情况是在守方队员有抢截或护球的动作时发生的,裁判员在判罚的识别上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守方队员铲球时攻方队员根本不去避让或虽跳起避让但将腿下拖故意找对方的腿,造成拌摔的现象。(五)过度反应和假装更高处罚程度的犯规:队员“假摔”的目的一般不是为了骗取罚球点球或任意球,而是想骗取裁判员对对方队员的警告或罚令出场的处分。使该队在人数上取得优势。三、“假摔”行为其动作的特殊性:(一)动作有较大的夸张性:为了骗取裁判员的注意,“假摔”的动作带有较大的夸张性,该队员摔倒时可能跃起较高,跌出较远,有时还会伴有叫喊声。(二)动作有较好的保护性:由于有摔倒的思想准备,动作除了有较大的夸张性外就是具有的保护性。队员跌倒时不象真正被犯规的动作自然,虽然倒地较为夸张,但却倒地后有较好的保护动作,如滚翻等。(三)“假摔”倒地时的动作不自然:队员早有倒地的准备,由于没有接触或只有轻微地接触,所以队员只是为倒地而倒地,队员摔倒的动作不自然,倒地的方向也通常也不正确。四、出现试图欺骗裁判员的“假摔”行为的条件:(一)时间:“假摔”的欺骗行为在比赛的任何时间里都可能发生,但它也有着一些规律,一般为:久攻不下多于比分拉开时;下半时多于上半时;比赛将要结束多于比赛开始时;负方多于胜方。(二)地点:“假摔”的欺骗行为在比赛场地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尤为罚球区和罚球区附近地区为甚,该地区应为“假摔”的多发区域,因为在此区域内的任意球或罚球点球可直接使该队获利,裁判员应特别注意观察该地区的情况。(三)人物:“假摔”的欺骗行为多发生在个别队员身上,只要裁判员观察仔细应不难掌握,其特点是:一般前锋多于后卫,老运动员多于年轻运动员,这些队员就是判罚的关键人物。五、对“假摔”的欺骗行为的处罚:(一)试图欺骗裁判员的假摔行为应不考虑其犯规位置而执行警告处罚并出示黄牌。(二)试图欺骗裁判员的假摔行为可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除规则另有规定外)踢间接任意球重新开始比赛。六、判罚时的注意事项:队员的“假摔”等欺骗行为,是一种非体育道德行为,裁判员一定要“狠抓严打”。在判罚“假摔”等欺骗行为时,裁判员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其“假摔”行为的各种欺骗形式,以及队员的心理状态,就不难做出公正准确地判罚。(一)自信心要强:特别要抓好罚球区内外的关键判罚,坚信自己的判断的正确性,不受外界或队员的干扰。(二)判罚要果断:是犯规要判罚,是“假摔”一定要抓,并加以纪律制裁,判罚时一定要坚决、果断。但还要注意掌握“有利”,可在事后处罚犯规队员。总之,不得让有欺骗行为的一方获利。(三)注意抓好关键区域和关键人物:了解了“假摔”的欺骗行为的多发区域和关键人物,在比赛中就要对多发区域和关键人物引起注意,仔细地观察,要快速地反应。特别是在体力下降、反应迟缓时更要注意集中精力。
五、足球主裁判有多大权力
足球主裁判在比赛中,拥有绝对的权利,如果裁判判罚出现误判(赛后可以申诉),也要听从判罚,无论是球员还是球队主教练在不服从主裁判判罚时,都会被裁判出示黄牌警告或红牌罚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