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 两会中最热点之一:关于体育纳入中高考必考项的建议,你怎么看
- 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并设计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你怎么看
- 体育减负提质方案
- 体育纳入会考,教育部:体育不影响高考,你怎么看
- 体育将加入高考应试化的体育课是给孩子减负还是加压
一、两会中最热点之一:关于体育纳入中高考必考项的建议,你怎么看
中考和高考一直在考体育的哈!就考核内容和分值不一样而已!好多地方中考体育记入总分的哈!不知道问此问题的人今年才关注教育吗???
二、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并设计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你怎么看
多年来,为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教育极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率最高的问题,然而,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所言:减负减了20多年,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却越减越重,睡眠越来越少,体能越来越差。
1、育人观念陈旧,学校考评单一。
片面追求升学率,录取率,搞学校排名等,不改变教育指挥棒,不转变社会育才观念,不建立多元考评体系,中小学生就根本无法实现“减负”。
2、教材内容过多过重,作业过多。
要精简教材内容,防止知识点前移,减少重复无效布置作业,严禁超纲教学,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中小学生体能差,小胖墩,近视眼越来越多,为了改变现状,应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从而激发师生及家长主动增加孩子体育锻炼时间以及师资的投入。
如今,吴志明委员已联合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合,提交了《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大有志在必得之势。
小徐老师身在一线,多年来同样为中小学生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而忧心忡忡,看到吴志明代表提出的各项为中小学生减负的一系列措施,真盼着能早一天落实,能将孩子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能将“健康第一”落到实处,能培养一批批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
小徐老师身在一线,说一说体育分数增加与“减负”的关系:
1、文化课要学得太多,升学竞争太激烈,挤占了体育课的时间。
当然不会,目前各地中考体育大多占30分,每周两节课时,然而就是这两节课时,还经常被文化课老师所占用,为什么呢?
因为文化课要学得太多,学生要掌握得太多,如果不争分夺秒,就有可能在中考高考中被淘汰,因此只能挤占了体育课的时间。
如果文化课的教学内容不减少,升学难度不降低,所谓的“减负”很难达到。
2、专业体育老师严重缺乏,体育老师大多是兼职,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学,这种课难以被重视。
拿小徐老师所在地来说,从小学到初中,很难有专业的体育老师,上体育课训练毫不专业,没有系统专业的训练,上课就是瞎跑乱玩,因此难以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被占课也就成了必然。
1、增加体育课课时,实现和语数外同等的课时量。
2、配备专业的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体育训练。
3、发放不同学段的体育教材,按教材严格完成授课。
总之,减负要想落到实处,还要从根上来解决问题,至于体育分数提高到与语数外同等高度的操作,如果落实不到课时增加,配备专业体育老师,发放专业体育教材等措施上,也许体育课分数增加不但不会给学生减负,还会给学生增加加班加点实现体育达标训练的负担
三、体育减负提质方案
1、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根据体育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是导致体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各种形式主义的一个直接原因。
2、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体育新课程的各个领域目标,研究水平目标,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
3、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各领域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体育纳入会考,教育部:体育不影响高考,你怎么看
7月中旬,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那么,体育成绩会影响高考录取吗?
对此,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作出了回应。王司长表示: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目的是希望大家能真正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高考录取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依笔者愚见,应该让“体育影响高考”。因为既然“体育不影响高考”,恐怕“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同时,笔者也认为,王司长也不应该这么早就给某些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吃“定心丸”。
高考历来是一根指挥棒。而且依照我们的传统,大家都自觉趋利避害、知难而退,用高考来督促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
比如,被称为“3+3”的新高考方案中,必考科目为语、数、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科目中可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由于物理学科难度较大,浙、沪两地新高考政策下该学科“遇冷”。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而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而且此风也蔓延到了此后已经实施新高考的其他地区。
难怪有人说“新高考”催生“新应试”。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怎么考,学生就怎么选择“应试”策略。高考考体育,大家才会重视体育;如果仅仅“这个要求其实是一个表态”(王司长语),不考,学生、学校和学生的家长就可能不管不顾不理不睬。
再看中招。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已经将体育分数计入中招成绩,而且分值呈逐年增加趋势。所以,在初中学校里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倒是都比较重视。当然存在的问题也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不练。
在我们这里,中考体育测试的男生项目分别是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50米短跑、篮球或足球运球、1000米中距离跑。于是,学生从初中一年级体育课就开始针对以上项目进行练习,到了初三再强化训练。
虽然这种极端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厌弃体育课,但毕竟成绩在那里,成果在那里。而且一般情况下再也不会出现体育课被其他所谓主科语数外强占的现象了,相反,临近体育测试的阶段,反倒是其他学科得给体育课让路。比如笔者原来所在的中学,一般是从下学期开始,初三学生早操时间练习“中距离跑”和“立定跳”,下午的“读报堂”练习“篮球运球”和“跳绳”。班主任教师还得积极协助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做到现场全程“跟盯”,预防学生怠懒和调皮掏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已经纳入了学生体质测试的内容,随着高考改革,学生的体育情况必将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因此,虽然现阶段只是将体育纳入高中会考,而对学生的高考录取暂时没有直接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仍然如此。所以笔者希望家庭和学校,特别的学生本人要特别重视体育锻炼。相信随着高考改革,体育这一学科将会越来越重要,体育成绩要真的影响到高考录取了。当然,我们锻炼身体、上好体育课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高考。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永远不会过时,改变体育教学功利化严重的现状,让体育课更生动活泼、更受广大学生欢迎,势在必行!
五、体育将加入高考应试化的体育课是给孩子减负还是加压
1、对于现在的中学生学生体质虚弱,宁愿把体育高考纳入高考总分里面去评价学生,通过这种无可奈何的教育政策引导来转变与改变学生和家长轻视、忽视音体美学科的价值属链,宁愿应试化也要彻底逆转当今中小学学生体质虚弱、体型肥胖、近视、游戏心,只要有高考存在的事实,就去除不了应试考试的阴影,这个暂时性阵痛是值得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走出家门到户外,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承受汗水、泪水的辛勤浇灌,总是比长期性在家里玩游戏来得更健康、更加长远!
2、建议国家在未来高考中,把外语下放在社会专业机构,或政府专办的外语测试等级机构里面,让学生参加外语不同等级考试,就如要出国的人员必须参加托福等等类型考试,也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外语不同等级考试,比如4级、6级等。高考不要组织统一考试了。其他语数物化必考,音体美综合专业技能测试,政史地生综合考试。语数分别150分,政史地物化生综合150分,音体美150分,高考满分是600分。音体美考试必须考查每一个考生掌握一种技能的能力,音乐考察一首歌,美育考察一幅画或一支笔,体育考察一项运动技能。
3、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人才个人多元智能构建与叠加,现在的中学生学生智力水平也随着社会进程的节奏而越来越智能,所以必须在我们中小学课程教材设置里体现出多元智能学习内容与评价体系,会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节奏,这个是必须要的推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