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一、一战日本是怎么打败德国
一战刚爆发时,作为亚洲国家,日本对战争一直持观望的态度并没有跟随协约国集团参加对德国的作战,直到一战末期德国本土爆发革命,德军在欧洲战场也支撑不住,眼见同盟国集团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日本才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出兵进攻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山东半岛并占领了青岛,所以说一战的日本打败德国完全是在德国注定失败的情况下抢夺胜利果实的行为
二、二战日本德国大战谁会赢
1、日德是二战时的轴心国,两国如开战大打,谁胜谁负需要更多从定量分析角度来研究和推断。
2、从两国综合国力对比看,一个是东方强国,一个是西方强国。但综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衡量,德国工业革命开端更早,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国民文明文化程度更高。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和制造业世界一流,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显然,在综合国力对比上,德国更胜一筹。
3、从两国兵力结构对比看,两国都有强大的军力,都有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兵员最高时均达上千万。具体来讲,德国陆军、空军占据优势,特别是在坦克、装甲车、火炮、飞机等主战武器装备方面,德国优势明显。海军方面,由于德军未装备航空母舰等大型作战舰艇,相较日军稍显弱些。但陆海空各军种综合衡量,还是德军占优。
4、从两国战斗意志对比看,一个是以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武装,一个是以新兴的纳粹精神武装,两国军人都被这一极端精神所灌输迷惑和强制绑架。仅从这点上说,尽管发起的都是非正义战争,但两军的战斗意志还是都很强的。而日军更甚,无限效忠天皇、战败剖腹自杀、战争后期甚至不惜“举国玉碎”,正是这种极端精神的根本体现。
5、从两国战略战术对比看,德军推崇的是闪击战。可以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作战思想。德军十分注重战略战役的突然性,特别是将坦克装甲集团快速大纵深大迂回突击发挥到了极致,包括闪击波兰、法国、苏联等屡屡得手。而日军尽管作战理念不算落后,但相较而言,还是比较传统一些,与德军不在一个层次上。
6、从两国指挥能力对比看,德军当时有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世界公认的一流名将,可谓是战将如云、人才济济。这些将领,军事素养高,军事实战能力强。特别是在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组织指挥现代大兵团作战上,更是显示了高人一筹的素质能力。反观日军,只有海军的山本五十六大将算得上这个量级。
7、从两国交战对象对比看,通过第三方也可佐证两国军力的高低强弱。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总体上看,德军的作战对手显然比日军的作战对手要历害得多。以苏军作为参照系,苏军与日军和德军都有过交手。但无论是战争初期的诺门坎战役,还是最后的远东战役,苏军都是碾压日军。而与德军交战,则麻烦得多,不容易得多。
8、综上所述,日德一旦开战大打,显然德军胜算更大一些。不过,日德作为两个轴心协作的国家,是不可能开战的。开战大打只是一个假设的问题。既然是假设,便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不同角度去假想和推断。好在最终结果是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日德发动的战争都是侵略的战争,都是反人类的战争,最终两国都没有逃脱彻底战败投降的命运。
三、二战德国为什么不南下和日军会合
1、德国突袭苏联后,曾一路高歌猛进,但是突击到莫斯科郊外时,已经到了寒冬腊月,又正赶上比往常更加寒冷的冬天,德军缺乏在极寒情况下的作战准备,很多战争机器失去运作,战斗力大减。
2、再加上几百公里的运输线,德国攻势日益减弱,日本决定南下后,苏联的远东威胁解除,远东精锐部队得以西调保卫莫斯科,德军的强弩之末加上苏军的生力军到来,莫斯科战役德军失败。
3、之后,德国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苏联凭借着广袤的国土和工业基础,再加上优于德国的人口优势,苏联已经缓过神来,德军没有了战争初期一边倒的优势。
4、之后南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德军更是损失巨大,从此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5、所以,通过大高加索南下,与日本在印度会师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6、在北非战场,“烂泥扶不上墙”的意大利军队“配合”下,再加上苏德战场的持续恶化,难以得到德国本土的后续支援,德国在北非几乎是“孤身作战”,最终德国的非洲军团失败。
7、北非战场的失败,使德国没有了通过埃及、伊拉克和伊朗与日本在印度地区会师的可能性。
8、日本南下后,在战争初期曾经所向披靡,一度占领了东南亚,兵锋直指印度与缅甸的交界地区。
9、但是,日本的有限国力使日本没有了进一步大规模推进的能力,美国经过中途岛海战已经掌握了太平洋的主动权,日本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失去了进一步向西进攻与德国在南部会师的能力。
10、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四、零下30度日本车和德国车哪个好
所有的汽车上市前都经过高原测试、寒地测试的,因此大体上日系车德系车耐寒都没有问题。北方冬季里很多时候最低气温已经达到-30℃,你能想象到的品牌这里都能见到,可以说国内任何品牌的汽车都可以在-30℃的低温环境中使用,当然使用中表现也都差不多,但是细微的差别还是存在的。
日系车德系车在低温环境中使用的差别主要是硬件差异造成的,日系与德系车造车理念并不一样,这就像日系车与德系车驾驶感受不一样是一原因。日系车比较重视成本,成本控制的厉害。一毛钱解决的问题绝对不会花一毛二去解决,无论是设计还是零部件选用,都遵循够用就好的原则。一个钢制零部件日系车能用多重材料合成来降低成本,这点在德系车是绝对看不到的。
日系车设计上也会考虑成本,从源头上减少零部件的应用数量。从电子零部件数量、电子功能上就可以看出来,德系车电子零部件应用的比较多,各种检测回路也比较多。
从简单的大灯来说吧,大灯线路进水后都可以报灯光故障码,这点日系车则从来不会报。甚至一个倒车影像都要做出花样,倒车时车标自动反转,采用的是隐形摄像头。
德系车保护回路比较多,因此年代久远的德系车用起来比较闹心,故障码一大堆还没有办法根治,反观上了年纪的日本车相对比较省心。
这就是日系车稳定的一个原因,零部件数量少,能用简单的机械方案解决就不会用电子技术解决。因此日系车看上去科技感不如德系车,配置上也差一些,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要慢一拍。德系车公认的底盘扎实,日系车底盘偏软也是这个原因。
而在-30℃的环境里,对汽车的影响是什么呢?
首先低温会影响汽车启动,东北大多数汽车都是露天存放的,早上起来后车子早已经冻透。机油粘度、齿轮油粘度都会增加,因此车子启动阻力非常高,需要更大的启动功率。这时候考验的就是电瓶了!毕竟起动机功率都是机差不多的,最终功率还是电瓶来决定的。每一块电瓶上都有一个CCA电流,也就是冷启动电流。冷启动电流越大那么启动时起动机功率也就越大,启动有力转速高,发动机启动就轻松一些。冷启动电流小,则启动要困难一些。
部分日系车电瓶容量偏小,因此冷启动电流也就小一些。以本田CRV、奥德赛为例,原车电瓶绒里只有45Ah。
这样一来冬季启动时就不如其他品牌汽车通透,启动时发动机转速低,起动机运转无力,只能是勉强启动而已。容量偏小导致电瓶寿命缩短,只要电池容量稍有下降那么冬季起动就变得困难。这点德系车做的就比较好,哪怕是1.6L自吸的捷达也配上了54Ah的电瓶,冬季启动能力明显比本田强。
低温除了影响车辆启动之外,还会影响变速箱跳档,其中对CVT变速箱影响最大。AT变速箱、双离合变速箱在低温下也会限制升档,但是往往起步后走上一段路,油液搅开以后就可以正常升档了!德系车采用CVT变速箱的比较少,奥迪用过一端时间后就把CVT扔在一边了,转而采用双离合变速箱。其他德系车除了用双离合变速箱之外还采用了AT变速箱,因此德系车在冬季表现好一些,至少变速箱不会出现冷保护。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日系车都采用了CVT变速箱,只有日产几乎全系采用CVT变速箱,也只有日产的CVT变速箱冷保护比较严重。
发动机水温上升到设定值之前,变速箱不升档,因此会出现发动机转速高而车速的情况。因此东北冬季短途行驶时其油耗特别高,而且车速低占道行驶总被人按喇叭提醒加速,有时候行驶几公里才能解除冷保护。
本田电瓶容量小冷启动吃力,日产CVT带有冷保护,冬季用车不爽。丰田比较中庸,电瓶容量适中、大多数车型采用AT变速箱,部分采用CVT变速箱的车型冷保护并不明显,总体来说德系车在冬季里表现还是稍好一点的。
五、二战日本陆军能打败纳粹德军吗
1、二战日本陆军能打败纳粹德军吗?
2、一句话想都别想。我们先不比较陆军人数,陆军装备,战斗人员素质等。我们就先看一下,二战时期:日军面对的是谁,而德军面对又是谁。
3、二战前期:德军面对的是整个欧州各国的军队,打得英,法等国几乎全部沦陷,后面又加入了苏联,美国,才落入下风。反观二战日本:光一个中国都没办法全部占领。所以熟强熟弱一目了然。
4、1945年8月,苏联华西列夫斯基指挥150多万军队出兵东北。当时东北地区盘踞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但是仅仅几天时间,苏联军队便将关东军分割包围。(关东军可是日军的最精税陆军部队)。
5、德军:1941年6月22日,德军分兵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而爆发。至1945年5月8日,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苏德战争就此结束。前后历时将近4年。
6、怎么样是不是很清楚了,日本的陆军遇上德军想战胜是基本不可能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